在武汉市江岸区出生或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3/12/08 - 22:24

马刘成

马刘成(1919—1999),河北内丘人。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内丘三区马赛村村长、武委会主任,内丘县四区基干连班长、排长,河北省内丘独立团二营排长,太行一分区34团连长,太行独立旅75团副营长,二野九纵25旅75团营长,15军43师营长、团参谋长,辅训33团团长,29师教导大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马刘成多次参加攻坚突击队。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平汉战役、正太铁路战役、豫西战役、挺进中原的伏牛山战斗、波江战役、广东战役等,多次负伤。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参加西南剿匪及抗美援朝战争,后任15军29师85团副团长。1955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援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由成都军区颁发“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武汉市江岸区工业局副局长、中共江岸区机电局党委副书记、江岸区建设局局长、中共江岸区交通局党委副书记、中共武汉市直机关党委武装部部长、武汉市牛奶公司经理、江岸区大智街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江岸区工交局党委书记等职。1980年,任江岸区政协副主席。1983年离休。

李新榜

李新榜(1920—?),河南确山人。193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汉军区司令部干事、军区交通部运输科科长。1968年7月—1970年1月任二七区革命委员会主任。

陈修元

陈修元(1920—1955),汉口人。其父陈超为武汉著名小儿科中医,曾在汉口清芬路开设仁德堂药店,坐堂行医。抗战爆发,随父去重庆,后转往上海读书。1941年考入上海私立仁德医学院,结识中共地下党员王希孟、孙麦龄等人。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1947年毕业后,进上海市卫生疗养院工作。后因组织罢工、反对院方苛刻待遇,被院方解雇。1948年春,与中共党员王希孟、吴涤苍到汉,住友益街18号,协助其父筹建仁德医院(即现江岸区人民医院),任院长兼外科、妇科医师,掩护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武汉解放前夕,仁德医院联络汉口高氏医院、光游医院等10家私立医院负责人,采取“聚餐会”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传播解放区信息,团结、保护了一批高级医务人才。

武汉解放后,被选为市医务工作者联合会秘书长、市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武汉分会理事。曾任中南区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三大队中队长并荣立一等功。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将仁德医院的全部房产、医疗器械、病床等上交市卫生局;同时,将其父开办的仁德堂药店捐赠给江汉区联合诊所管理委员会,任该院医疗主任兼外科主任。1955年5月因病去世。

陈光中

陈光中(1920—1977),原名陈帮华,曾用名陈帮山。湖北宜城河冲村人。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1年2月,调第四区人民政府文教科任科员。1952年7月,调任四区交易街人民政府任街长,1953年1月,被评为区民主建政优秀工作者。同年2月19日,在惠济路16号招待所受到毛泽东接见,向毛泽东汇报街道民主建设工作情况。同年4月至1954年4月,任四区人民政府民政科副科长。1954年5月起,历任江岸区建设科副科长、科长、区建设局副科长、区城建办公室科长;区革命委员会园林科科长等职。1961—1962年,为江岸区政协委员。1963年4月为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4月因病去世。

黄忠科

黄忠科(1921—2000),山西永济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49年先后在八路军3433旅、685团、115师司令部、新四军3师7旅司令部担任机要员;43军、40军机要科宣传员、译电员、股长、科长、处长等职。1950年任第四野战军43军司夺部副科长、科长,1954年任15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1957年任江岸区人民委员会副区长、中共江岸区委统战部部长,1958—1967年任江岸区人委副区长、中共江岸区委副书记。

吕西凡

吕西凡(1921—2000),山东莱芜人。1940年7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延安、枣园文工团、热河军区胜利文工团、冀热辽文工团任演员、编导、副社长、副团长、团长。1947年,在担任冀热辽文工团副团长时,曾编导大型话剧《苦尽甜来》,在解放区产生很大影响,被冀热辽军区立功委员会授予甲等功1次。1949年6月调中南文工团任戏剧部主任,先后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话剧院副院长、院长、总导演、艺委会主席。1973年2月任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市文联副主席、市剧协副主席、名誉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湖北剧协艺术总顾问;湖北戏剧导演学会筹委会主任,中南话剧艺术研究会顾问;省、市文联名誉委员。其间,参与编剧、导演和指导的话剧《扬子江边》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获导演一等奖、编剧二等奖;话剧《方素香》为建国10周年献礼剧目;话剧《春雨》参加中南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话剧《向警予》参加湖北省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获武汉市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筱灵凤

筱灵凤(1922—1993),女,原名裘翠贞,艺名小灵凤,浙江嵊县人。国家一级越剧演员。1934年在故里“高升舞台”小歌班学戏,在杭、嘉、湖一带演出,专攻老生。出科后,1938年跟随筱丹桂、贾灵凤在上海中华剧场等地巡回演出,并随“高升舞台”小歌班长期演于上海浙东戏院,名气俱大。

新中国建立后,随上海“六艺”越剧团来汉口演出。1952年任武汉市越剧团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政协湖北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历任湖北省政协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理事、北京越剧艺术研究学会会员。1956—1963年多次获武汉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湖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筱灵凤一生主攻老生,集编、导、演于一身。擅长扮演帝王将相、老爷、员外之类角色,还善于塑造屈原、文天祥、于谦等刚直、坚贞不屈、有崇高爱国品德的民族英雄的艺术形象。其大度、稳重、朴实、流畅的表演特点和唱腔多在中低音区迂回、韵味醇厚的演唱风格,得到同行赞赏、戏迷喜爱。新中国建立后,积极改革传统戏曲,创作出众多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物形象。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参与创作排演《五好人事》、《金桥飞架通天堂》等大型现代戏。1961年创作演出《毛子佩闯宫》,反响强烈。并接受香港影业公司与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越剧彩色故事片合同,1963年拍摄完成,在全国上演。

曾卓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黄陂人。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参与编辑《诗垦地》丛刊。1946—1949年,曾主编《大刚报》“大江”副刊。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长江日报社副社长、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协名誉主席。1983年,其诗集《老水手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集奖。1989年,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散文奖。是武汉市作家中唯一获得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诗歌、散文两项大奖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散文集有《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诗论集有《诗人的两翼》、《曾卓文集》(四卷)等。其许多诗歌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并被译成美、德、意、荷等多国文字,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分类标签: 人物, 开封市, 湖北,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