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李邕
李善(约630—689年),江夏(今武昌)人,唐代学者。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人称“书簏”。曾流放姚洲,遇赦后寓居汴、郑之间。为《昭明文选》作注60卷;并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死后葬于武昌九峰盘龙山,有墓碑可考。
李邕(678—747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李善之子。曾徙居江都(今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初为谏官,历任郡守,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后居武昌洪山西麓半里多处,以自己宅舍作只园寺(后改为修静寺)。李白曾到其故居。并赋诗以志。有《六公》等诗作,为杜甫等所推崇。因恃才负气,为宰相李林甫陷害,于天宝六年(747年)被杖死。工文,善书,尤擅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等而又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一格。他反对学习书法只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死后葬于武昌九峰盘龙山,有碑可考。其在武昌洪山之故居修静寺,抗日战争时被日寇所毁。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代表作《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现存湖南岳麓书院。文集已佚,明人撰有《李北海集》。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出生于此。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好行侠义。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时出蜀游历。十五年返回云梦,漫察“楚之七泽”,以才华博得声誉,安陆故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女婿。在安陆漫游江汉山川,结识孟浩然等诗友。十八年赴长安,二十年返安陆,游襄阳。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家,曾上书给韩要求引荐。天宝元年(742年)应诏人长安,命供奉翰林但未被重用,一年后即离去。因永王李璘案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途经江夏,与尚书郎张谓泛舟汉阳城南湖,所赋诗中有“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之语,此湖遂名郎官湖。次年,行至巫峡遇赦。上元元年(760年)再到江夏,赋《鹦鹉洲》诗。后卒于当涂。他一生在湖北往返上十年,出游多经江夏,留迹甚多。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占绝唱。有些史书记载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有《李太白集》。
崔颢
崔颢(?—754年),汴州(今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713—741年)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故称崔司勋。性格浪漫,虽有才气,但仕途坎坷。从他的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他较长时期生活在长安和洛阳,也曾到过长江中下游的武昌和江南各地。所作诗歌,初流于绮艳,后转变为幽深雄浑。宦游武昌时作《黄鹤楼》一首,因情调优美,被后人推为唐诗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自唐代芮挺一《国秀集》以来的1200余年,凡唐诗总集或选本几乎没有不收进这首千古佳作的。其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脍炙人口,至今不衰。李白游黄鹤楼,有句赞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纪念崔颢,武昌黄鹤楼公园内建有《崔颢题诗图》浮雕。明朝人辑有《崔颢集》。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赐为进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等地通判。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抵武昌寻访黄鹤楼故址,并登临南楼,写下《黄鹤楼》等诗。还在日记《入蜀记》中首次提到黄鹤楼“号为天下绝景”。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年),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中秋,由四川卸任东回临安经过武昌时,作《水调歌头·中秋饮南楼》,载入所撰《吴船录》,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忧郁之情,开登南楼题黄鹤楼词之先例。并在南楼题《鄂州南楼》,描绘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达对江城的赞美之情。
刘过
刘过(1154—1206年),南宋词、诗人。字改之,自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得辛弃疾赏识,召置幕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中秋节前,宋伐金惨败,一时强敌阴影笼罩,刘过重登南楼,忧国伤时,填词《唐多令·重过武昌》一首。后人称这首词为“数百年绝作”。《唐多令》本是僻调,有些词谱并未收录,也很少有人填此词,刘过的这首词问世后,《唐多令》词风行一时。南宋末著名词人周密曾将南宋词人佳作编为《绝妙好词》,他十分欣赏刘过的《唐多令·重过武昌》,因该词作于南楼,且词中有“重过南楼”之说,遂将词牌更名为《南楼令》。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世业医。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自幼喜读医书。14岁中秀才,三次乡试不第,决心继承家学。与其父在蕲州麒麟山玄妙观设诊治病。反对方士邪说,常同以炼丹惑众的庸医辩论。早年到龙峰山进行实地考察,写成《白花蛇传》一书。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医术精湛被保送到明王廷太医院,任楚王府奉祠所的奉祠正(主管祭祀),兼管良医所。由于楚王酷爱炼丹求仙,无法施展精湛医术,遂去武昌蛇山观音阁、黄鹤楼悬壶义诊,向民众寻方问药,为修订《本草纲目》作准备。任职期间有机会阅读皇家珍藏的图书和医学典籍,并看到了许多稀有的药物标本。在实践中发现旧本草不仅内容单薄,且有很多错误,曾多次向楚王和太医院提出重修本草之事,都遭到冷落和鄙视。一年便托病辞归。
1565年后,为编写新本草,曾到武当山及江南州县,对证药物,采集标本,研究药性;参考有关书籍800多种,以匡正谬误;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新药,以充实内容。经27年芟繁补缺,三次易稿,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190万字的《本草纲目》。书分52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名附解释为目,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以气味、主治、附方等分述其性能、功用及配伍。全书对1892种药物作了介绍,较原有诸家《本草》增加药物374种,载方11096个。它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首次在南京出版,1606年传入日本。后被译为10余国文字,誉为东方医药的名学巨典。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所著《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集简方》等,已佚;《迈所馆诗集》、《唐律》也已失传。曾写《黄鹤楼怀古》诗一首。湖北省中医学院建有李时珍塑像。李时珍墓地在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雨湖之滨,位于其父墓东侧。武昌区“德智太药科技有限公司”捐资修建李时珍陵园,中央矗立李时珍塑像,其底座正面的大理石上镌刻着郭沫若的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塑像后即李时珍和妻子吴氏的合葬墓。在新建的牌坊上书有“医中之圣”四个大字。已建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和李时珍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