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地质地貌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23/12/09 - 21:35

一、地质

(一)地质演变

硚口地域在震旦纪以前,为古扬子海。吕梁运动使地壳整体上升,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及岩浆浸入,海底沉积富于生物化石的海成石灰岩,成为扬子地台下部基底岩。地台基底形成后,开始相对下陷,成为地槽凹陷带。自震旦纪至奥陶纪,地台长期受到海水侵蚀,使凹陷体堆积海陆交替沉积物。志留纪至早三叠纪,沉积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在中三叠纪以后,地壳虽有较频繁的升降运动,但仍处于海水淹没的状态。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后,海水退,又经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地层发生剧烈褶皱。

硚口地域自褶皱构造体系形成至第三纪,地壳处于相对宁静状态。地质作用由内力为主转向外力为主,长期的自然侵蚀,地势逐渐夷平,原来凸起的背斜构造剥蚀成为谷地、洼地,第四纪堆积的松散物质覆盖其上,厚达百余米。从7000万年前的第二纪以来,地壳运动仍在不断进行。其中第三纪末开始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断块升降差异运动,使境域仍处于断续沉降过程中。

(二)地层

硚口地域地层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冲积湖积层,厚度变化大。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厚度在10~25米,局部夹湖积、湖冲积黑色淤泥。中部为黄色砂层,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厚度15~40米,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石层。下部由灰白色砂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厚度5~20米,间夹砂或粘土、卵石。

(三)工程地质

硚口地域为一级阶地淤泥软上分布区,作为建筑物地基场地易产生不均匀沉陷、砂土液化等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工程地质现象。建筑施工时,应进行勘探后作适当处理,如载重压试验或打桩。境内泰和广场、汇商大楼、多福大厦、中心商城大厦等高层建筑,建成后未发生不良倾斜现象。

二、地貌

硚口区地处江汉冲积平原,无丘陵山坡,地形平坦开阔,原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陆地,地面标高19~22米。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明显控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为晚近期构造形成的堆积地貌形态。洪水期间陆地遭洪水淹没,人工筑堤防护后,地况改观。明崇祯八年(1635年),修筑袁公堤(遗址今长堤街)。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筑汉口城堡。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修筑张公堤,修建京汉铁路(今京汉大道址)。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拆除城堡修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硚口地区经过多次人为改造,地形发生很大变化,中山大道高出两侧约2~3米(高出老法院约1层楼)。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后,湖北水灾善后委员会决定由打扣巷至硚口升高街面,将唐家巷升高7尺,安定巷升高4.2尺,石码头附近升高8.4尺,永宁巷升高5.6尺,流通巷升高6.6尺。1954年大水后,沿河土堤浸毁严重。1955年起逐年修筑混凝土防水墙,使路堤分开。1983年至1988年,扩宽改造沿河大道,路面与沿河各小巷高出1~2尺。1997年,拆除京汉铁路路基,新建京汉大道。历经几度改造,区境地貌呈波浪起伏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