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约1486—1512),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19岁补廪生。以慷慨好义、孝顺父母而名闻乡里。他在居室内书写条幅以自警:“人能以爱子之心爱父母,则无往而非孝也。”明正德七年(1512年)秋,乘船至约食墩(今柏泉农场钥匙墩)遇贼人抢夺民财,误将贼人当成官兵而呼告制止,朱襄不幸溺水身亡。
同乡黄希凯等人敬重其美德,在约食墩上立祠祭祀。当时名流尚书边贡、侍郎汪东峰、都御史林廷玉、学士廖洞野、编修陆少石、布政使陆石溪、按察使于器之以及戴龙山、张南川、翁东崖、肖两湖等数十人到祠中凭吊他,并留下凭吊的诗文。
张之光(1576—1645),字潜储,号直浩,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之光幼年即考入县学,早负盛名,与同宗兄弟恢浩、申浩、培浩等诗文唱酬,十分密切。后来,同乡友人中,以“浩”字为名字而又有文才者,不计较辈分、贫富,结成“十浩社”,名重一时。张之光性情刚毅,处事果敢,家境宽裕,轻财仗义。凡涉及全县或利或弊的大事,张之光不惜破费向当政者陈述,使利得以兴,弊得以除。知府为表彰他的义举,赠送他“清峰一士”的匾牌。明末兵荒马乱,张之光组织乡村长各带领数十个青壮年村民,巡查守护,使家乡免受兵难。
张士彦(1580—1646),字恢浩,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明代,丰乐里曾担负走马之役,每次需数百金,张士彦总是独自统付,以免家族内人为此倾家荡产。他重修东流港、石潭泾二桥,方便乡民交通。他购置义田,延请塾师,兴办义学,使家族中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明末,苦于兵灾,他卖田产购置战具,修筑水陆二砦,组织乡勇应对,保障地方安全。
刘朝阙(1580—1653),字觐光,汉阳县巨龙岗(今属东西湖区东山农场)人。刘朝阙既能读书,又善理财,家中大厦连云,良田成锦。他博览群书,苦心研读,勤学好问,精于国学经史子集,从而笃学成才,由明经补光禄署别驾。汉阳县令经常登门拜访,或讨论学术问题,或请教治理之策。
巨龙岗位于低湖荒野之地,水患频发,十年九不收。每遇灾年,刘朝阙总是将自家的储备粮分发给族中贫困人家,不让他们四处乞讨、流亡他乡。每遇无力举办婚丧大事者,他便解囊相济。对待借钱无力偿还之人则干脆将借据退还他们。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败将左标、费徐等驻兵涢口,军纪败坏,散兵流寇扰民。初夏,放驳船至巨龙岗掳掠,看见楼房湾寨中房屋高大成片,财物牛马屯聚,十分富足,便悉力围攻。刘朝阙虽发动族民筑修土寨抵御,让青壮年人日夜坚守,但是终难御敌,土寨被攻破,刘氏家庭遭受蹂躏、死伤者甚多。其中刘朝阙之三儿媳程氏及四儿等皆被捆绑,押上驳船运抵涢口。程氏宁可玉碎,不求瓦全,投河自尽,又被箭矢穿身,溺水而亡。三儿刘一晋从任职地赶回,因愤懑至极而死,时年仅36岁。刘朝阙承受了生平巨大的悲痛,又悉心安抚家庭,使生活归于平静,于清顺治癸巳年(1653年)卒,寿73岁。刘朝阙有八子,其中三子一晋,字主钦,官为守备。四子一泰,字念环,两次中副车。后辈皆有作为。
张京(1580—1659),字肖极(或肖吉),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六甲塆人。为县诸生时,即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明万历戊午年(1618年)乡试中举,随后春试落榜,任陕西三原县教谕,不久提任固原州知州,转任延安府同知。洪承畴镇守三边时,用兵常与张京谋划,并推荐提拔张京为洮岷兵备副使。
明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起义,陕西各城驻军全部溃败。1644、1645年,北京和南京相继失陷,张献忠起义军攻取重庆后进取成都。张京收拾残兵进入重庆境,与四川巡抚马乾、副总兵曾英乘机袭取重庆。清顺治三年(1646年),孙可望、李定国率败兵突袭重庆,马乾、曾英战死,张京退守山中。南明唐王授张京四川巡抚。于是张京收拾残部,打算整合四川全境。但是没过多久,唐王又任命詹天颜、范光炎分别为川南、川北巡抚。事权不一,张京不能有所作为。
清顺治三年(1646年),唐王兵败,桂王即位。桂王为借助起义军牵制清兵,看中张京的作用,加封张京为兵部尚书。顺治七年(1650年),桂王政权内部争权夺利,张京则以原四川巡抚的身份,从中召集逃散的士兵,联络各路将领抗清护明。当时,王光兴、郝永忠、刘体元、袁宗第、谭宏、谭谊、谭文等都在川东。张京劝他们耕种闲田补充军需,不要轻易扰民,从而使当地百姓日渐安居,生产逐步恢复,兵势也随之强盛。这就是当时所称的“十三家兵”。张京则带兵驻扎在长江南岸。他们与云南、贵州等地的南明势力遥相呼应,渐成气候。桂王命张京总督四川。
顺治九年(1652年)冬,降清明将洪承畴驻守长沙,经略两广。因害怕张京声威,于是拘捕其长子张邦宪,命其次子张邦宁带上他的手札去招降。手札略云:“能倒戈相向,当待以元勋。”张京回信道:“不穀坚贞尽瘁,以捍牧圉,撑住西川半壁。妻子匪所计也。”清陕西总督李国英暗地写信招降,也被张京严词拒绝。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平西王吴三桂由汉中大举进攻四川、云南,孙可望降清,只有西山“十三家”兵结成营寨固守。随后吴三桂南征,仅留偏师守重庆。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初,张京协助文安之督促刘体元、袁宗第等“十三家兵”共12万,组成水师围攻重庆。不料此间谭谊与谭文关系恶化,谭谊领人乘小船至谭文营中,杀死谭文,并约同谭宏投降清总督李国英,由此,导致围攻重庆失败。总兵都督张宿、给事中谢珮劝张京离去。张京坚守不离,隔日为清兵所俘。吴三桂又许以高官,劝他投降。张京坚拒不从,作《绝命诗》(见艺文篇)一首,悒悒而终。
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年)进士。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
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
张三异家教严谨,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每人良田30亩,供读书之用。
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同居一乡者达千余户。晚年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而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每年祭祀香火不断。他周济乡邻的贫困户,帮助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桥梁,方便乡民交通。
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生平著作宏富,如《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