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外双峰山南麓,创建于元代,一说创建于明初,为纪念长春真人邱处机而命名。
双峰山古称“松岛”,苍松挺立,风景清幽,山后湖港交错,舟帆蚁集,历来为道教的丛林胜地。相传老子曾应弟子之请,“西入长松之岛,双峰之山,湖港之乡”,“施教,设先农坛、神祇坛”。长春观建成之后,规模恢宏,“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千间,道友万数”,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
长春观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住持何合春募捐修葺太上道祖大殿、来成殿、客堂,以及殿后登山石级等主要建筑和构筑物,使其“庙貌森严,回复旧观”。1931年,又大规模修缮。从此,长春观的前殿后庑、门廊过道更臻于完善,恢复并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中路主体建筑为五进: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祇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来成殿和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房、邱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主要殿宇为砖木结构,斗拱飞檐,梁柱栏板和殿内神龛的雕刻,细腻生动,精致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
长春观是武汉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将蛇山吕祖阁中的吕洞宾卧像和“五百灵宫”移至观内,使其成为武汉保存道教文物最集中、最丰富的道观。“文化大革命”中殿宇建筑被占用,损坏严重,文物和陈设毁坏殆尽。1983年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对外开放宗教活动的重点道观之一,并由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在原二神殿基础上重建山门(即灵官殿),修复太清殿、古神祇坛(现称七真殿)、古先农坛(现称三皇殿)等中路建筑以及大士阁、藏经阁、寮房、方丈堂等,重塑神像,于1984年9月开放。左、右路的部分建筑仍被外单位占用。1959年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