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为武昌名山,绵亘于古城中部,横贯东西,挺拔秀丽且名胜古迹颇多。位于东经14°18',北纬30°32',全长约2.5千米,最高点海拨85.1米,投影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东起大东门,与元代所建长春观紫倚于侧;西止长江,与汉阳龟山夹江对峙;山北麓直抵民主路中、西段,与胭脂山平行;山南脚紧连大成路和武珞路西段。8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使武昌的地层发生强烈褶皱而隆起,形成东西走向的褶雏与横断层相交错的构造体系,蛇山就是其同一向斜构造而形成的。先前的蛇山要比现在高得多,经过数十万年外力风化及地层内断裂错动的影响,演变成今日不足百米高的丘陵。山北麓陡面险峻,山南麓高低起伏。山上岩土均呈棕黄色,岩石主要由坚硬的砂岩和石英砂岩组成,长期侵蚀,依然保持突兀的态势。
蛇山,三国时有江夏山之称,后名紫竹岭,以“有黄鹤腾紫竹间”而得名。北魏《水经注》谓之黄鹄山,传“昔有仙人控黄鹄于山”,其名始出。黄鹄山亦名黄谷山、黄鹤山(鹄、鹤通用)。黎少岑《武汉今昔谈)说:“宋代曾称为石城山,元时曾称其东部为高观(冠)山,明曾改称长春山。”又誉为金华山、灵山。历史上曾将此山从西到东分为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大观山、高冠山、四山、东山(宋末改为洪山,不在黄鹄山之内。此后,黄鹄山止于大东门)等9个山名。清光绪九年(1884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分为黄鹤山、蔡东山、高观山。而蛇山之名,似始于明末。明末张元芳作记云:“登大别,睇睛川,一望龟蛇相对,山川绣,人烟鳞集,洵洋洋大观也。”但亦未以蛇山径作山名,只是言其状态而已。明代《潜确类书》中,蛇山称谓也只不过是黄鹄山的俗名,直至宣统元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才正式将它命名为蛇山。可能因蛇山从东至西呈一字长形,蜿蜒数里,宛如长蛇,故名蛇山。
蛇山虽不高大,但很有名气,为历代所重视。223年,孙权于此山夯土版筑夏口城,千百年胜迹所留遗,不计共数,有“鄂之神皋奥区”之美称。清代陈立本《黄鹤山名胜记》所述,除寺、塔、宫、殿等建筑外,驰名的楼、阁、亭、台、廊就有:黄鹤楼、白云楼、楚观楼、斗姥阁(南楼,俗名鼓楼)、大上阁、留云阁、望江亭(十盘亭)、搁笔亭(太白堂)、石镜亭(石照亭)、仙枣亭、振衣亭、万寿亭、十间亭、一览亭、广永亭、奇章亭、压云亭、静春台、方朔读书台、摩崖方丈、石碑长廊等20多处。尤以黄鹤楼著名,遗址在蛇山黄鹄矶头(今武昌桥头堡处)。黄鹤楼与城同建,历代屡毁屡建,仅清朝200多年间,共兴工8次,最后一次重建是1863—1860年间,到1884年又被火焚。历代所建的该楼形式:“或重檐翼舒,四闼覆敵;或台楼环廊,高标嶙崛;或层楼连庑,开朗幽胜;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并附会很多神话传奇。明清两代还分别在蛇山西部鼓楼(南楼)下和中部马鞍形处各凿通一个洞,西部为鼓楼洞,中部为武昌洞(武昌路,俗称新鼓楼洞),大大方便了山南北的交通。清末,又在蛇山修有奥略楼、抱膝亭、纯阳楼(警钟楼)、渤公亭、涌月台、禹碑亭、抱冰堂、红楼等名胜。历代名人登临游尝,行吟作歌,不乏其人。自唐至清,有名诗人赞颂蛇山和咏黄鹤楼的诗词就达500多首,以中唐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为最。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登蛇山祭陈友谅墓,手书“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2年4月在蛇山奥略楼接见各届代表,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多次来到蛇山,登临览胜,写景抒怀,留下了前无古人的壮丽诗篇:“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存胜迹有:元至正年间修建的胜像宝塔,清末建筑的红楼、抱冰堂,民国年间建立的孙中山总理纪念碑、孙中山先生铜像、黄兴铜像、拜将台、陈友谅墓、陈定一烈士纪念碑、岳飞亭,还有“小罗浮”和“梅岑”摩崖石刻以及部分碑刻等,现绝大部分修葺一新。
蛇山临大江而居中流,地处要冲,为古今军事要地。三国时东吴筑城于山,大将黄盖督水师于黄鹄矶上。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1年),金兵攻城,城中郡守令士卒以强弩射退金兵,有“万人敌城”之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起义军攻破中和城门后首先占领蛇山,炮击总督衙门。武昌解放后,从1950年起,首先在山上平壕拆堡,修整道路,并陆续植树造林,进行绿化。现已满山浓阴覆盖,蔚然成林,翠色横贯武昌城中。蛇山林水主要是以侧柏为主的混交林。有侧柏、刺槐、乔木、女贞、臭椿、青桐、法桐、刺柏、构树、朴树、梓树、榆树、乌桕等79种树木,共16500株,还有少量比较珍贵的红梅、桂花、银杏、白玉兰、龙柏、雪松、樟树等。林木荫深挺拔,平均胸径10厘米以上,个别胸径有50余厘米;一般高度10米左右,最高的有20余米。
中部抱冰堂一带,有大丽花园、温室花房和葡萄架园。大丽花园后被废弃,改种水杉,1976年又辟为苗圃花园,面积300余平方米,花2000盆,10多个品种,主要是金盏、石竹、一串红、菊花等草本花卉。温室花房1952年建,主要栽培兰草和多浆植物。1953—1975年期间,这一带曾修建和平亭、假山行、梅廊、水泥小桥(原为木桥)、金鱼池,还修筑一条宽3米、长500余米的盘山柏油路,1980年扩建到山顶岳飞亭处,全长800米,并改为水泥路面。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70周年,又新建一座高11米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碑文题字由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题写。独特别致的抱冰堂,巨石罗列的“小罗浮”、“梅岑”摩崖石刻,奇石峭立的假山糊石,古朴典雅的梅廊、和平亭,焕然一新的岳飞亭以及幽香横溢的苗圃花园,相互交映,连成一片,隐现在苍翠幽深的从林之中伴以鸟鸣蝉噪,引人入胜,不愧古有“林涧甚美”之称。
西部山体,1955年建长江大桥时,辟为引桥和路基。雄伟的桥头堡和大桥纪念碑屹立于移平的山头上。京广铁路绕北部山腰东行南折,火车南来北往;元至正年间修建的胜像宝塔复原在司门口铁路跨线桥旁,各种车辆尾衔,行人接踵。南麓的阅马场改建为首义广场,从山脊俯视,一片葱郁,红楼掩映其中。湖北省图书馆以及藏书大楼高高耸立,闻名遐迩的黄鹤楼已在山顶建成,迎接中外宾客。经过50多年的建设,蛇山旧貌变新颜,成为武昌人民和各地游客游览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