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湖山风物
武昌的地形属典型的残丘性冲积平原。城内山丘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古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市镇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或散聚其间,具有独特的市镇建筑风格;道路依城依山呈方格形布局,多为条石路或土路,可供行人车马对行;城内湖泊众多且互联成网、因之古桥甚多。其排水设施即沿城垣所建水闸口9座,枯水季节开闸泄流;汛期闭闸后,城内汇水沿明渠自流人各个内湖、以后再通过闸口出江。湖山风物民间素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
(一)“三台”
1. 楚望台。又名楚王台,位于武昌梅亭山。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为楚王后,就藩武昌时,曾在梅辛山筑封建亭,并筑楚望台以遥望东方的南京。台址在今起义门以东,早已不存。
2. 梳妆台。即楚王妃姬梳妆处,在楚王府后宫。该处原有金鱼池、御菜园、长寿寺等建筑。梳妆台早已毁废,高台残址犹在,作为街巷地名尚存。
3. 望儿台。在楚王府后高观山上,相传为楚王华奎母望儿处。《明史》记载,神宗下诏“勘楚”,圈禁九代楚王华奎于贡院,王母登高望之,因以其望儿处为望儿台。望儿台无建筑实体,遗址已湮没。
(二)“八井”
1,清风、明月“二井”。在高观山下的鸟鱼池以东地段。《江夏县志》载:“凤凰窝即龙床台,后为玉皇阁,东阳洞近焉,有清风、明月二井。”二井已湮没,清风井在重建黄鹤楼时,为恢复景点之一,在原址重建青石井台,于北侧设月洞门,通向鸟鱼池西南角的明月桥。
2. 八卦井。在后宰门内,因敷设自来水管,兴建房屋,并已没入民居之内。
3. 九龙井。在演武厅后(今阅马场广场西南角),已湮没,地名犹存。
4. 白鹤井。在西山坡。
5. 义井。在长街(今解放路)粑粑巷(今八宝巷)。《武昌要览》载:义井在长街土地庙内,以铁为范,铸有“古铁井”3字。
6. 双眼井。在后宰门的小魏家巷,已湮没。
7. 霸王井。在紫阳湖畔、紫阳公园门外,开辟马路时湮没。现于公园内另砌霸王井井台。
(三)“九湖”
1. 司湖。又名藩湖、都抚湖。湖畔有堤,即都府堤,湖已被填没,今武昌公园建其上。
2西川湖。在司湖以东,已填没。
3. 宁湖。又名菱湖、明月湖。位于平湖门内,有桥为明月桥,湖畔有拦水堤,名花堤(今花堤街),已填没。
4. 都司湖。位于宁湖南,是旧时两湖书院的内湖,沿湖修有走廊,并有水阁、凉亭、柳阴草坪等。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校址。
5. 西湖。在今湖北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内。
6. 歌笛湖。谐音锅底湖。因该湖长期为楚王府种芦取膜为笛簧,故有此名。湖址在今水陆街和紫阳路之间,现已不存。
7. 教唱湖。昔为楚王府教歌伎所在。位于水陆街南的巡回岭和清真寺街附近,已填没。
8. 长湖。在紫阳湖北面,原有紫阳桥与紫阳湖相通,已填没,其上建有长湖住宅小区。
9. 紫阳湖。又名滋阳湖、墩子湖、南湖。位于武昌蛇山之南,东临首义路中段,南至津水闸与石灰堰,西临紫湖村,北抵紫阳路。在今紫阳公园内,是武昌城内诸湖中面积最大者。此湖古时多莲,夏日紫色荷花满湖,因之取名紫阳湖。原湖通长江,古代湖边建有船码头。明代建有一座滋阳桥。清末,张之洞在湖中建有湖心亭,湖边还有一口霸王井,今皆不存。1952年在湖畔建起紫阳公园。
(四)“十三山”
系指武昌城内诸山。
1. 黄鹄五山。黄鹄山,今名蛇山。宋代曾称石城山。明代以前,蛇山由西向东分段有5个山名:黄鹄山、蔡东山、殷家山、高观山、棋盘山。明代以后总称为蛇山。黄鹄山,亦称黄鹄矶头,在蛇山西部,为古黄鹤楼所在地:蔡东山,又名黄花山,山下为斗级营街:殷家山,在司门口引桥头地段:高观山,蛇山高处,兴建黄鹤楼址;棋盘山,山下有棋盘街。
2. 炮架山。在武胜门东段城墙内。
3. 崇府(福)山。又名花园山。
4. 凤凰山。在武胜门西段城墙内,有“凤凰采集”之说,故名。
5. 胭脂山。又名鞭子山,山背皆石,石如胭脂。
6. 一字山。俗称狗儿山,在黄鹄山后,今尚留有高土堆。
7. 朱石山。又称猪市山,在黄土坡(今首义路)附近。
8. 梅亭山。在中和门(今起义门)附近高地,山顶昔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以及楚王朱桢建立的封建亭。
9. 萧山。在梅亭山西北,今石灰堰附近,传为晋肖丹隐居之地,下有萧山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