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境内仅有民乐合奏,使用器材多为民族乐器及佛、道教法事所用的小鼓、小锣、钹、磬等,俗称“八音社”,常在婚丧或喜庆日受雇演奏。19世纪末,西方声乐和器乐以教堂和教会学校为媒介,传入境内。辛亥革命后,已有军歌在境内传唱。民国时期,境内中小学校都有音乐课程教授简谱及五线谱。抗日战争武汉沦陷之前,以抗日救亡为主旋律的音乐活动由课堂、学校走向街头、广场,形成群众歌咏活动高潮。
建国后,群众性歌咏活动普及全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化馆干部到工厂、学校、街道教唱革命歌曲,举办各种教唱学习班、识谱学习班、二胡演奏班等,并陆续组建了一些合唱团(队)、乐队,使革命歌曲广为流传,群众歌咏活动十分活跃。
1973年,举办《硚口地区首届音乐会》,演出5场,观众达万余人次。1975年,在武汉体育馆举办《硚口区抓革命促生产歌咏大会》,到场群众达3000余人。1978年,星海合唱团和硚口民乐团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迅速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映汉正街音乐创作作品《中国有条汉正街》(大型组歌)被湖北省文化厅和音乐家协会列入“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同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汉正街组曲》(雷子民词,陈国全、刘正维曲)、《好一个汉正街》(刘海铨、雷泽民词,姚峰曲)等。
1985年3月,区文化馆与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在境内联合举办《武汉市首届轻歌曲大奖赛》,历时28天,1200余人参赛,演唱歌曲400余首,成为武汉市最有影响的群众歌咏活动之一。1986年,区文化馆与武汉歌舞剧院、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承办《武汉市1986年“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广州钢琴厂主办),报名参赛的小选手来自全市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共283人。比赛按不同年龄划分为5个组,每个参赛选手弹奏3首曲目。1988年,硚口区文化馆与武汉钢琴厂、武汉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武汉市1988年首届“东方杯”少儿钢琴比赛》,报名参赛的小选手有432人。1985年、1986年,文化馆与区妇联联合多次为幼儿教师举办各种培训班;与区教委联合,举办硚口区中学生校歌比赛,全区29所中学的3000多名师生参加了比赛。1990年后,卡拉OK(电视录像歌曲演唱)开始逐步进入市民家庭。1991年,区境大型餐厅开始增设卡拉OK设备;1992年,开始有卡拉OK演唱厅。从此,卡拉OK热潮在市民中兴起,歌曲光盘热销。在餐馆就餐时唱卡拉OK、在家休闲时唱卡拉OK成为一种时尚。1995年后,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举行卡拉OK比赛。卡拉OK热潮的兴起促使了港台歌曲、流行歌曲、民族歌曲、革命歌曲的流行,丰富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同年,星海合唱团演唱的《东方之珠》获全国第五届群星奖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