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近代祭祀习俗既有传统的继承,也受中西宗教和五方杂处的习俗影响,这些习俗如家祭、祭门神、祭灶神、祭财神、祭祖师、祭关帝等,几经嬗变,大都逐步走向消亡。
家祭 清代居民在宅内设神龛,上供“五代”以内列祖列宗牌位(或称木主)。置“天地君亲师神位”,民国改“君”为“国”。神龛置香炉、烛台、灯盏、铜磬等物。
家祭每月朔、望及上元、清明、端午、中秋及除夕进行,通常是烧香焚纸,行“一跪三叩首”礼。家祭为崇敬祖先,祈福消灾,求祖先保佑,是衡量后人孝亲的一个重要标志。
祭门神 俗以“门神”为家庭“保护神”。建国前,境内居家多贴门神。门神的形象,沿例为钟馗、秦叔宝与尉迟恭。目的都是防鬼妖进门。
祭灶神 灶神又有灶王、灶君、灶王爷之称。建国前,境内居民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社,需从商店购灶神画与鸡骨糖,又称“胶牙糖”,俗谓灶王吃后粘牙,无法向“玉皇”启齿告状。
祭财神 财神俗称“财神爷”,财神有文武之分,文为比干,武为赵公明。建国前境内民间多供奉后者。财神画中的赵公元帅貌黑浓须,戴铁盔、执钢鞭子、骑黑龙。每届农历腊月,小贩沿街沿卖此画,不说“卖”而说“送财神”,购者不说“买”而说“请财神”。财神最受人民欢迎,家家供奉,商户尤为虔诚,常年香火旺盛,财神像也由纸绘而为陶瓷、木雕、泥塑。皇历封面、请柬、灯笼、帐簿、商品包装等上面,也随处可见财神画像。俗谓“碰财神”越多,“财喜”也越多。
旧时境内百业在店堂内设“财神堂”,各会馆则设“财神坛”,供坛上挂“元宝”、悬横幅,上书“一本万利”、“招财进宝”或“宝藏兴焉”。早晚1炷香,拱手行礼。农历正月初五为财神诞辰,会馆邀集同业大小业主祭拜,鸣炮奏乐、献三牲、点龙凤烛和富贵灯、拈香焚纸、行礼时口诵“体察苦难,赐福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享通”等偈语。
武汉解放后,“财神”匿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招商引资,港、澳、台商涌入武汉,加之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财神”又悄悄进入私营商店、发廊、商店及独资、合资企业。财神都系陶瓷制品,香、烛均系“电照明”。是为港、台风俗影响,或为祈神致富心态的复萌。
祭祖师 清道光年间,汉口已有数十个行帮,各有祖师,分设庙坛宫阁,故有“上八行敬神在沈家庙,下八行敬神在三义殿”之说。随后行业增多,行业又按籍贯细分为帮,崇祀的祖师更各不相同,因而祭祀祖师的宫、庙遍布街巷,祭祀之礼相互攀比,争奇斗富,以显示行帮之实力与虔诚。较为显著是药材帮建药王庙,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全行聚会祀神。
另外,木作行业建有鲁班阁和行贤宫,理发行业建罗祖殿,铁匠业建老君殿,舟车行业建轩辕殿,裁缝业建嫘祖庙,均属祭祖师场。
祭关帝 三镇供奉关公的庙宇甚多,如武昌的关帝庙、卓刀泉汉寿亭侯庙;汉口的清代境内武圣庙、西关帝庙设有供奉关公的庙坛,以西关帝庙最为壮观,乃山陕会馆兴建。山陕帮多经营钱庄票号,财大气粗,关公又系山西老乡,自当格外尊奉,以求庇佑,所以大兴土木,神殿中关公座像即高丈余,金碧辉煌。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定为关帝诞辰,又称“雨节”,俗传此日“旱魃”入境,需祈求关公驱赶之。如降雨,则谓关公显灵,下了“磨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