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竹枝词》中有:“芝麻馓子叫凄凉,巷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元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说的是流动小贩,或叫卖,或敲梆,或敲小锣,呼唤人们消夜。消夜不卖饭菜,只卖小吃。通常还有豆浆、豆腐脑、冰糖莲子、桂花赤豆汤、凉粉、凉面、锅贴饺子、油条、盐茶鸡蛋之类。也有卖酒及下酒菜如盐水花生、卤牛肉、卤猪头、卤鸡、油炸臭干子的,名为“靠杯酒”。有流动小贩,也有固定摊点。这种消夜情景,到50年代,随着粮油肉糖实行计划供应日渐稀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消夜成为“生活奢侈”,卖消夜的小贩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也只好收摊改行。
80年代后,市民夜生活日益多姿多彩。卡拉OK厅、舞厅、游戏机室、保龄球馆、溜冰场、各色娱乐城乃至居委会文化室、台球室的大量开业,夜市的繁盛,需求消夜者日众,从而带动经营消夜的餐饮业的发展。但过去小摊小贩所能提供的小吃,难以满足消夜人多层次的要求,于是“火锅城”、“美食街”、“大排档”应运而生,而且空调餐饮室、当街大排档的适中的价格和休闲氛围,对工薪阶层和市民是颇具诱惑力的。每当夏夜,生意更是火爆。这种景象,显示武汉的消夜习俗既有继承,更有新发展,其产生的占道、卫生等问题,正在逐步治理。
消夜摊点的传统小吃品种,所剩无几,更不能与餐馆、大排档竞争。只有油炸臭干子、凉面、水饺摊偶而在夜间还能看到。80年代兴起的烤羊肉串,一直还畅销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