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产,不敢误农时,严格按二十四节进行。二十四节又有“四时八节”之分,即春夏秋冬为四时,每时中有六节。八节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
旧时立春日,县令要率吏佐赴县城东郊,祭祷天地、春牛和芒神。农家当南天神农星出现,即行礼祭拜,然后驱牛耕地翻土。民国初年,改行“春耕礼”,亦称耨礼。县长于立春日,到先农坛祭拜神农氏后,执春箱播种,耆老牵牛,农夫扶犁,九推九返,意在重农劝耕。
“芒种”前后,择吉插秧。先敬“土地菩萨”,全家饮“开秧酒”。由年长者试插第一兜秧,随后老少对赛,男女泼泥水相戏,唱歌说笑。
犁和耙是大型农具,农户均为自备,不租不借。多在二月初二“试犁”,插秧应在四月布谷鸟飞鸣之前完成。完成之日,通常置酒庆祝,还要将犁铧卸下,洗拭干净,挂回原处。农村常用“洗犁”来表示春耕春播结束。
麦收和夏播抢插,是四郊农忙之时,又称“双抢”。小麦打完归仓后,有数日空闲,女儿多半回娘家探视并捎去一些菜油、面条之类,以表孝心,故有“麦收女看娘”之说。
“立夏”日农家常撒石灰围墙脚,以避虫蛇。或观当日之阴晴,卜当年之年成。也有祭祝融祈免灾之俗。“夏至”后,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也是杂草和虫害发生高峰期。农谚有:“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稗扯三道无杂草,棉薅八道白如银”、“过了端午节,锄草不能歇”、“开春杀一虫,强于秋后杀百虫”等,都是农民长期积累的经验。
“立秋”日如雷鸣,农民则认为兆瘪谷多,有“秋轰隆(雷声),收秕谷”之说。是日若天上有虹,也说主岁歉,或称“天收”,即虹是“天公”派来运谷的船。既然“天公”来收了一遍,剩给人间的就不会多了。
秋收前,农家要收拾囤粮的仓、柜和围席等。首先请年老者持稻草帚遍扫一遍,再以沤牛粪涂之,谓可避虫鼠。稻穗有八九成黄熟,就要及时开镰秋收,否则“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收割多自收或互助换工、或雇帮工。开镰之日,主人备酒食,名为“开场饭”。
“六月初,稻已香,陈笾先献祖先尝”。“尝”、“尝新”或“秋祭”最初并没有区别。以新谷舂米若干作“新米饭”,饭上再插数枝粗壮的谷穗,以祀祖先。供菜宜鱼不宜鸡,“鱼”、“余”谐声而吉,“鸡”、“饥”同音故避。祈年年有余,子孙无饥。
后世“尝新”范围扩大到各种新登场的粮食和瓜果菜蔬,而“祭祖”内容逐渐淡化。
“冬至”日,夜长昼短,俗称“过小年”。是日,商业歇市,布场停织,渔民收网,农户休耕。此日后,农事较少,农户多积肥、修补牛棚、猪圈,保庄稼和牲畜安全越冬。
“冬至”开始后的81天,民间分为“九九”,结合生产实践,各地编有“九九歌”。三镇最流行的一首是:“头九二九家里搓手,三九四九沿河插柳,五九六九牵牛走走,七九八九田头放火(烧草木灰积肥)。九九百花开,老牛下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