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统建筑、民居、住宿习俗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日, 2023/12/17 - 21:09

三镇古典庭院现存不多,今武昌粮道街、棋盘街及汉阳显正街、西大街等处尚有迹可寻。其特点是砖木结构,两层三进,白墙灰瓦,斗拱飞檐,有天井、马头墙、堂屋、神龛等。

汉口地势低洼,清代民谚“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上楼”为其变迁写照。人们仅择高地(墩、台)建房而居。明崇祯八年(1635年),袁公堤筑成后涸出大片土地,人们挤在堤上用楠竹夯入河床,在堤上盖起吊楼居家。

“墩”、“台”

汉口墩、台甚多,在墩上“筑室聚族而居,故诸墩皆以姓氏名”,如唐家墩、易家墩、祝胡墩、熊家台等;也有不同姓,但同籍的乡邻,住在一个墩上的,则以其籍贯命名,如鄂城墩、阳逻墩、天门墩。还有以其位置、形状特征命名的,如双墩、下墩、小台等。

长街、正街

以“长”和“正”命名的街,都是历史上曾经繁荣一时,较具规模的街道,三镇世家多聚长街、正街而居。如武昌长街(今解放路)、汉阳显正街、汉口正街(今汉正街)。在这寸土寸金的经商宝地上,建房设计首先考虑的是门面,而生活用房仅在其次。所以布局都取前门开店,后屋设坊;楼下营业,楼上住家形式。大商铺双开至五六开间,叠梁少柱,以求厅堂空间大,气派不凡。

里份

北京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汉口市场繁荣后,不少有钱人仿照上海人筑“里”居住或出赁,上海人叫“里弄”,武汉人叫“里份”。三镇共有200多个里份,房屋达3000余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为20年代城市民宅的典型。里份一般不当街,居家十分安静,市民无私房的小康人家都喜爱租住。在人多房少的情况下,出现一批“二房东”、“三房东”,用先交押金,预交租金,房租涨价等手段,盘剥住户。建国后,私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二房东”、“三房东”这类畸形职业消失。

夏夜露宿

三镇居民生活习俗一大特点。每逢夏季,三镇酷热,男女老幼都向门前檐下、坪台屋顶、堤上江边、房前屋后寻觅一席之地。先泼水降温,再搁竹床、躺椅、铺板、席子等物,彻夜露宿。

80年代后,人均住房面积增加,降温条件改善,夏夜露宿的习俗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