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具有特色的街巷名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3/11/17 - 20:49

走进汉正街,如同进入一座迷宫。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会使人感到不知所措;再看那些具有特色的街巷名,你又觉得十分有趣。

在清代,硚口的街巷多以行业命名,这一特点,在道光三十年(1850)刊行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明显反映,其中有一首咏道,“街名一半店名呼,芦席稀稀草纸粗。一事令人惆怅甚,美人街上无美人。”作者在原注中列举了汉口的街名有芦席街、草纸街、纬子街、衣服街、袜子街、剪子街、打扣巷等,皆以店名。此外,据徐焕斗的《汉口小志》记载,汉口像这样命名的街巷还有花布街、棉花街、篮子街、绳子街、洋铁街、板子街、砖瓦街、铁坊街、皮纸街、打铜街等等。

汉正街的街巷名称,除一部分以寺庙名称(关帝街、武圣路)姓氏(朱家巷、白家巷)传说(泉降巷、回龙巷)等命名以外,大多与商业行帮、商品名称有密切联系,如棉花街、打扣巷等。花布街、白布街与纺织行业有关;砖瓦巷、板子巷、竹牌巷与建筑行业有关;打铜街、剪子街、铁板巷与五金行业有关;淮盐巷、药帮巷、茶叶巷、衣铺巷则均以商品命名。当时,硚口汉正街一带这样的街巷最多,如打机巷、钱板巷、烧饼巷、花翎巷、灯笼巷、豆腐巷、甲蛋巷……在清代,汉口本地所生产的“扣布”十分有名,打扣巷就是专为生产织布机所需扣件的街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手工作坊与店铺融为一体形成前店后坊、产销结合的商铺群,并按行业或经营商品集中,在汉正街市场组成不少专业街肆,这些街、巷以所经营的行业取名,如白布街、打铜街、灯笼巷、铁板巷、花翎巷等等。这些街巷名代代相传,有的沿袭至今。清康熙年间(1622 -1722),江苏、安徽等地的铜器工匠,在汉正街一带开设铜锣、铜镜、铜脸盆、徽锁等作坊,地点在今汉口花楼街与统一街之间的一条横街上,长约70余米,宽约2米。从前这条小街热闹非凡。终日棰打之声不绝干耳。有名的高洪太、周洪太等几家铜器店,都集中在这条街上。并联合建立江南、京南公所等同业组织,周围居民就给这条横街取名为“打铜街”并沿袭至今。当然,有些街巷名到后来就慢慢变得名不副实了。比如打扣巷,最早以制作成衣,中式扣结而得名,后来不做这些了,成了官钱局、钱庄、票号的天下,成为汉正街乃至汉口的金融中心了,但仍称打扣巷。如今,汉正街人再不会通过大水巷、老水巷从小河挑水来食用,再也不会依靠大火路、小火路、新火路来作为主要消防通道了,但这些特定的街巷路名却一直保留着。

这些专业性街、巷的出现,便于生产量不大的手工作坊集中交易、经营,适应了买主的需要。但到了晚清,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便跟不上大批量销售的需要,逐渐形成产销分离,手工业作坊专门从事生产,而一些资本雄厚的商人便成为“包买商”专事销售。手工业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由包买商收买,再拿到商业街道上销售。如羽扇、纸花、绢花作坊集中在打扣巷,而制品在汉口新街出售。因为当时新街已是汉口最繁华的商业街道。《汉口竹枝词》中描写新街云:“京苏洋广巧安排,错彩盘金色色佳,夹道高檐相对出,整齐第一是新街。”从此,从事生产的街巷作坊,便不管销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