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穿鞋习俗简介(江岸区穿鞋相关文化习俗)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3/11/29 - 21:42

清代,绅商富豪喜仿官靴穿高底“镶鞋”,以显身份。一般老百姓多穿黑布鞋,鞋底有布底、皮底,鞋帮面为尖口、圆口、方口等,分单鞋和棉鞋。棉鞋又称“棉靴”,有“抱鸡母”、“牛鼻靴”、“穿带子靴”等数种。皮鞋最初是“舶来品”。劳动人民多穿自制布鞋或用稻草、萱麻、零头布条编的草鞋、布草鞋。夏季流行穿木屐(木板鞋),用木板、钉窄皮带或帆布带制成,十分方便。

民国时期,民间多穿不分男女式样的力士鞋、球鞋、元宝套鞋、帆布鞋、毡鞋、拖鞋;也有分男女式样的布鞋、皮鞋、皮凉鞋、高统套鞋等。布鞋一般由自家妇女纳鞋底制作。

1936年时,境内皮鞋厂制作皮鞋以牛、猪、羊皮为面料,颜色有黑、红、黄、白、棕、酱色等;式样有力士、橡筋、开口、穿花、方头、平头、圆头、尖头、中筋;种类有单皮鞋、棉皮鞋、便鞋、凉皮鞋;鞋跟有平底、坡跟、半高、全高等各种。雨天,人们常穿的雨鞋是“钉鞋”,(也称“油靴”),鞋底钉蘑菇状的大钉,鞋帮为牛皮或厚布浸桐油阴干制成,鞋底高,不会接触雨水或潮湿。使用时,可套穿布鞋或棉鞋,省去换鞋的麻烦;缠足妇女穿“弓鞋”,鞋长3寸~4寸,鞋面绣花或做凤头形。旧俗以女子足小为美,提倡“三寸金莲”。辛亥革命后,逐步废除妇女缠足陋习。婴幼儿穿“虎头鞋”,虎头绣于鞋尖,且上绣“王”字,寓意镇邪。也有穿“兔儿鞋”的,上绣有两只红兔眼,左右镶有兔耳,后缀白缎带为兔尾,寓意孩儿矫健如兔。

新中国时期,逐渐淘汰草鞋、钉鞋。布鞋一般选用美观且耐磨的轮胎底、塑料底、橡胶底机制而成。穿皮鞋的逐渐增多,色泽和款式也随时尚变化。“文化大革命”时期,“北京布鞋”风行。改革开放以后,款式新颖的休闲鞋、旅游鞋、保健鞋、运动鞋以及各式名牌皮鞋,受到人们青睐。20世纪末起,因布鞋具有舒适、方便的特点,又成为孕妇及老幼的选择,但面料式样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