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济南城区的殷实之家,讲究房舍配套,住宅分为主房、配房、客厅、书房、门房等。住宅多为深宅大院,形式有二进、三进院或设东西两跨院。
门楼高大宽阔,起脊双翘,有的雕有龙头或蝙蝠。门外两旁设上马石或石鼓,有功名者,则置石狮一对。大门过道里有排雨水的暗沟,迎门有影壁,上多为砖刻或书写的“鸿福”等字样,向西或向东拐进是绿漆的四扇屏门,上书写“福禄祯祥”或“斋庄中正”等大字。屏门里是前院,南屋称客厅和书房,东或西配房为仆人住室,院北面置四扇屏门(亦有的置四边亭式的二门),与内院(二进院)相通。内院较前院大,北房是正房,多建有前出厦和台阶,由长辈居住,西配房较东配房进身略深,多有长子居住。再由正房的一侧通向后院(即三进院),后院又称旷院,东西两端建厨房、厕所,中间多为放杂物的敞棚。有的后院设书房,又称书房院。也有的后院大,将正房设在后院,内院的北房留有后门,可通至后院。设东西两跨院的,两院房屋造型大同小异,两相对称,东院为主房。也有的一所四合院主宅外带一所跨院或两所跨院的。少数富豪之家,在大门内长甬道两侧,分置几个角门,每个角门均通向一个分院,每个分院又有前后院和主配房。建筑设计讲究美观坚固,石砌房基,青砖垒墙,屋顶多为小瓦,屋脊四梢有用鹿、麟、龙、虎、翎毛、花卉、吉祥文字的砖瓦装饰。
一般小康之家,多住四合院。院落方正,主房坐北,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低于主房,为儿女辈居住。南屋多为客厅,大门有过道,房子多为砖、石、土坯、木柱混合结构,俗称“金镶玉”。旧时房屋的门窗多是木板门和木棂窗扇,济南开埠后,在商埠一带的新建住房,多为玻璃门窗。
市区贫苦之家,多住简陋的矮房窄屋。济南圩子墙内外和北关一带的“棚户区”,多为居民自家搭造的坯墙草屋,有的以席为壁,以草为顶,砖石坠压,冬不挡寒,夏不避暑。济南郊区一般农家住房,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在桓墙建有排门楼式或过屋式大门,房屋结构多是坯墙草顶,有的在房顶上披草,下部挂瓦,俗称“海青屋顶”。亦有不少贫苦农民的住房为简陋的“棚户”。
旧时,济南的居住习俗,有许多禁忌和避讳,如配房不能高于主房,婆媳避免住对面屋,不能在桓墙下开排水沟,大门不能对窗户,有“窗对门,要死人”之说。住家一般不设后门、开后窗。大门外是旷野或池塘的,要在隔街建一座对着大门的照壁。房屋四檐要留滴水檐,滴水檐不能与别屋得窗户垂直。院内多栽种丁香、海棠、石榴树,取其花美、柔顺、多子之寓。院内忌栽桑树和杨树。
济南解放初,市区居民的住宅有75%是土坯及碎砖石结构的平房,和10%的硫渣坯或木棒支撑起来的棚子。建国后,市区住宅以平房为主,院内设公厕,部分院内设有公用自来水管。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住宅的楼房占70%以上,但多为简易楼,设公用上下水池、厕所,少部分设有独用厨房、厕所、阳台、自来水管等,有暖气设施的亦为数不少。房屋结构全为钢筋、水泥、砖瓦结构。建国后济南郊区农民的住房,逐渐改建为砖瓦、水泥结构的新式平房,棚户住房已绝迹。80年代后,有少数富裕农民的住宅已为两层楼式的独院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