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婴儿出生后,要向婴儿的外婆家报喜,报喜的多以红蛋为礼品,外婆家亦须回赠母鸡等礼品。婴儿出生3天,以艾叶和草药煎汤,为婴儿浴洗,检查脐带剪痕,脱去“利市衣”,更换“新襁褓”。是日,外婆家要送“祝米”,因礼品中必备做伏汁酒的糯米,“米”、“礼”谐音,“祝米”即祝贺之礼。产妇的至亲女眷往贺,则送葱和钱,俗谓“葱使儿聪、钱使儿富”。主人设宴款待亲友,产妇则抱婴儿出房“报喜”。客去时,主人赠红蛋,对客人带来之礼物只收其半,其余一半由客人带回,叫做“压篮”。
婴儿满月,俗称“出月子”,产妇方可串门走亲。外婆和亲友又要送礼,一般送婴儿衣物、摇窝,这叫“送满月”。衣帽上多绣“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吉利话。婴儿满百天,外婆及至亲再送礼,婿家再设宴款待,这叫做“百晬”。
婴儿满三月后,择吉日“剃头”,男婴留“百岁毛”,女婴蓄辫穿耳。剃头时父母回避,剃毕,穿红着绿,由亲友抱出门走一圈,传说可使婴儿壮胆,长大后敢于“见世面”。产妇乳汁未下前,婴儿要吃“缘分奶”,即男婴吃几口哺养女婴的产妇的奶汁,女婴吃几口哺养男婴的产妇的奶汁,称“开奶”,传说可使婴儿长大后姻缘美满。
婴儿满周岁,更需庆贺。外婆家一般需送新花衣、鞋袜、银饰项圈、钏、镯等。鞋为“虎头鞋”,项圈上系“长命锁”,锁上有“百家宝锁”、“长命百岁”等字样,这些装饰均有祈福避邪、期望婴儿健康成长的寓意。
婴儿夜间哭泣过多,称为“闹夜”或“吵夜”,用“止哭帖”贴于路旁,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俗谓行人一念,可带走病邪,止儿夜哭。又婴儿病痛,则以为是鬼魅摄走魂魄,多是请巫婆焚香烧纸,外出“叫魂”。沿途大声呼叫婴儿乳名,另由一人在后应声:“回来了!回来了!”。古人有言:“楚人信鬼神,有病求巫不求医。”此乃一证。
婴幼儿出生后,由父亲、祖父或族中有学问的长辈命名。入学前只需乳名,入学时则需起学名。命名讲究“贱名贵养、昵称顺亲”,所以三镇人名中常有“丑货”、“怀(质量差的意思)货”、“贱货”、“苟(狗)”等贱名,也有“毛”、“伢”、“妹”、“丫”、“姑”等昵称。还有人取名按子女“八字”中“五行”的短缺而定,即人生“八字”缺“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之一者,缺什么补什么。亦有按族规辈分序列组名的,以示一脉相承而辈分有异。武汉解放后,以上习俗已不时兴。大都喜取单名,或结合出生当年的国家大事、新事命名,如“国庆”、“抗洪”(1954年)、“建桥”(1956年)、“跃进”(1958年)、“文革”、“卫东”、“兴无”(“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生者)等。70年代后,由于人口猛增,同名甚多,为避同名,以怪僻字为名者日多,同时名字求雅、求洋者亦有之。
武汉解放后,城市产妇都进医院分娩。以往“报喜”、“洗三”、“开奶”、“百晬”、“抓周”旧习全免。但做“满月”、“周岁”、“十岁”之风更盛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则大宴宾客,电视台生日点歌,报纸上登贺词,拍摄艺术像等。一般家庭也常请客、给孩子送生日蛋糕或其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