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最终都要咽气死亡,迷信人说“魂归阴间或阴槽”,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尽管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曾求药炼丹,修仙养道,希望能长生不老,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死。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彭祖的,因他的名字被阎王爷搓成纸绳订了生死簿,从此以后生死簿上就没有这个人的名子,阎王也就忘了,所以他由老变小,由小变老光牙就换了几十茬,一直活着,后来凡问通过灶神把此事告到阎王那里,阎王翻遍了整个生死簿,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名字,最后慢慢在订生死簿的纸绳上找到了,才把他归阴,他也才活了八百八十岁。当然这神话只能归神话吧。人生自古谁无死,“死”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必然性的,绝对性的,有生必有死,如果没有死,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都是难以设想的。 “死”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有善死,有横死等不同,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有的光荣而死,有的可耻而亡,有的后人悲伤,有的后人叫好等各式其样。在陕北人死后称殁了、去世、逝世、过世、长眠、亡故、病故、病亡、身故、归西、遇难、献身、永别、长辞等。
上了六十岁以后的人死后称谓老了、去世等。 比较有身份的人死后称谓逝世、长辞等。
一般人死后称谓殁了、亡故等。
非正常死亡称谓遇难、身故等。
儿童死亡称谓夭折。
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死的称谓牺牲、献身、就义、揖躯、殉国、殉难、殉职等。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对于人死后的称谓和丧葬也就不同,祭奠的方式方法当然也就区别大了。陕北的丧葬其本都是土葬,其丧葬礼仪历史悠久,而且隆重复杂。下面不完全地介绍一下它的基本程序,供大家参考。
人(特别是老人)在生病期间,儿女们须轮流到跟前精心侍候,特别是病危眼看不行了的时候,儿女们都必须都到跟前尽忠献孝,在临咽气(断气)时,儿女们就得赶快到跟前,俗称“收气”,俗谚“老人殁时儿女在跟前才是一个儿女,如果不在跟前只是半个儿女”,给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穿老衣(寿衣)。净身用净水或肥皂水及新毛巾把老人浑身上下洗的干干净净,特别是带有血迹的死者,如洗不干净,迷信人说会变成“血血鬼”对后人不利,有的还用酒或酒精把老人全身擦一遍,意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让他干干净净地去,实际也是起消毒作用,以免病菌传染。穿老衣,老衣的制作一般在闰月,有的人家老人上了六十岁就给老人做“老衣”了。意即能给老人添寿,但也有的人家眼看老人病危但还没有做好老衣,到时只好众人七手八脚,粗针乱线地不讲歪好缝合,缝老衣时不缀扣子,只缀带子,有三、五、七件是单数(只讲究上衣,不讲究下衣),布料必须是彻头彻尾全新里面,老衣一般有衬衣、棉衣、褂子、罩衣、大衣,旧时面料大部分是绸、缎、丝等,而现在除了此物外,还有棉麻、哗叽、绒卡等,颜色一般是兰、粉、紫、绿,男性头戴清朝那种圆顶硬瓜壳帽或现代各式流行帽,女性均为软帽,头枕清朝鸡式枕或现代软枕,脚穿白袜和绣花鞋,棉衣里子必须是红的,意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不缝黑色的,穿了黑色意后代人丁不旺,事业难成。另外,不穿带毛的,穿了带毛的意下世会转牲畜,更不穿半裤半衫,意家中会出“半吊子”做任何事不能成功。未婚者殁后不穿大红颜色。除了老衣外,还得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必须也是红色的。为什么要在老人临咽气时穿老衣呢?据说:人的魂灵走时穿的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等殁下以后穿上的就不顶用了,所以一定要在老人咽气之前把寿衣穿戴整齐,把老人打扮的体体面面,让他睡的平平正正地咽气,这样老人的灵魂永远是这个模样。
有的地方老人在临咽气时儿女们在灶君、土神前点香、焚裱,意即求神神老家多多保佑,让老人殁后,平平安安地去,在阴间不要受罪。
老人殁后,孝男孝女将老人抬于室内早已准备好用谷草铺搭的床上,头后脚前,双脚绑红线绳,脸上盖一张白麻纸,足下放一小桌,桌上放两碗各插一双筷子的面食,香纸,一盏长燃的小油灯,一个烧香用的落灰碗,并给老人口里放一枚硬币(或银子),俗称“含口钱”。据说老人在世一生辛辛苦苦地挣了些钱,殁了魂灵到了阴问,见了阎王后,阎王就问:“你挣了一辈子钱挣的钱呢?”亡人的灵魂便把口里含的钱吐了出来理直气壮地说:“在这里”,否则就会受到阎君的歧视和小鬼的嘲笑。接着又用白面烙些小饼,用线系着拴在亡人的手腕上,亡人的灵魂在归阴的途中,路上若遇到狗,就丢一个让它吃,这样狗就不会咬他(她)了,俗称“打狗饼”。
老人殁下儿女们非常悲伤,必要大嚎大哭,此时孝男孝女拿着笤帚(扫炕的一种用具)、箩子、香纸、祭食,端着水碗和执着一把燃烧的高粱棒棒秆,从停尸的室内开始边哭边走,直到村口、河旁、十字路口等处点香、烧纸、奠酒、供祭食、叩头,然后倒水、扔火把给老人“送终”,俗称“指明路”,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报丧的意思。
为什么要烧纸、奠酒呢?这里给大家说两个传说:
关于烧纸,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从东汉开始。自从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有个叫盖宣的人他也做起造纸商。有一年他花了大本钱,买回许多原料,结果老天连下霪雨,原料发霉,造出的纸又粗又黑,一张也卖不出,盖宣急的茶不思,饭不想,病倒在床,他的夫人何氏心眼活,脑子灵,想出了一条妙计。
半夜,从何氏家突然传出了盖宣死的消息,次日何氏假设灵堂嚎啕大哭,悲痛万分,乡亲们纷纷赶来安慰何氏并也伤心掉下眼泪,何氏假装悔恨丈夫为造纸费尽了心血,因纸张积压命归黄泉,现在要这纸有何用,于是她抱来一捆一捆的纸在灵前烧摔。黄昏,突然从棺材里发出声音:“夫人快把棺材打开我回来了”,何氏假装吓呆的样子,叫来乡亲们打开棺材盖,只见盖宣坐了起来。并对乡亲们说:“你们都不要怕,我刚才是鬼,现在是人了,多亏我夫人给我送了很多很多的钱,地府的官也爱钱,得了钱就放我回来”。何氏听了文夫的话,假装不明白地说:“我没给你送钱,你咋还胡说,还不清醒?”盖宣指着灵前的纸灰说:“那就是你给我送的钱”,纸烧以后在阴间可以当钱,这一传十,十传百,无人不知,于是盖宣的劣质纸被抢购一空。就这样给已故亲人烧纸化钱的习俗一直流传到如今。
关于奠酒,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亲自前来给周瑜吊孝,周瑜部下设下暗计,在周瑜灵堂前埋下火药,他们以为诸葛亮在烧纸时一定会引起火药爆炸,炸死诸葛亮,谁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早已算知,祭奠时他一边痛哭,一边叩头,并把带来的米酒向灵前泼洒,最后焚纸平安,这为什么呢?因为米酒洒在火药上,火药受湿不能爆炸。后来人们给已故的亲人奠酒成了习惯。
报丧回来,由孝男(一般是长子)身穿孝服,亲自登门请本村一名辈数高、岁数大的老者前来为死者“打岁数纸”。打岁数纸是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白麻纸,用剪子剪成连接式的并用绳子扎起来,男左女右挂于停尸室的门上,死者生前所盖过的被褥,穿过的衣服,枕过的枕头一律用绳子捆扎起来,放在院内的高墙上,等过罢事后,铺盖归扛引魂幡者,衣服分给儿女、侄儿及亲戚们,民间讲究穿了老人的衣服能给后人添福增禄,用过的器具放在某一角落,以后清洗分给儿媳及有关亲戚所用。
老人殁下,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则身着白孝衫(现在一般穿白大褂也可),腰系麻带,头戴孝帽,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表示孝子们悲伤的心情,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脚穿用白纱布蒙了的鞋,殁了一个老人时鞋后边蒙的留一点空隙,如果两个老人都殁了须全蒙。有的儿女多,因种种原因从小寄给他人抚养的,生父生母殁后,回来埋时仍戴重孝,孙子辈戴花孝帽(孝帽前缀一点红布),有曾孙的抱花棒槌。亡人无儿寡女,有人顶门立户者也须戴重孝。如果是出孝事情,需请一名能剪会裁、懂礼节的老妪来负责缝剪各种孝服,俗称“备孝的”。孝的种类不同,头孝:娘家为圪瘩孝,长3.5尺,女婿、外甥为关帽孝,长3.2尺;侄女婿、姨外甥、亲家侄儿,孙子女婿为中孝,长2.8尺;小外甥为梁梁孝,长1.5尺;侄外孙为产产孝,长1.2尺;先生、阴阳、厨师、坟工手及一切办事人员为手孝,长1.2尺,宽均为一尺左右。身孝:娘家、女婿、外甥为孝衫,长短在膝盖以下、全袖;侄女婿、姨外甥、亲家侄儿、孙子女婿为孝褂,长短在膝盖以上、半袖;其他亲朋均无身孝,户家孝自备。孝服一般针码大,四边都不缝,不缀扣子,只缀带子,表示紧急,无心讲究。另外,每个人在胸前佩戴红布条,意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