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古代头饰、传统发型、胡须造型及理发蓄须习俗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3/12/14 - 20:45

清初,禁明代蓄发束发习俗,对成年男子“按律薙[tì]发”、“若惜发规避,决不轻贷”,要求按满人发式,剃去脑前发,蓄颅后发,扎辫拖于脑后,或盘绕颈上、头顶。若不蓄辫,全部剃光,也不算违律,但只限于“平头百姓”,朝廷命官必须蓄辫。

民间,男婴满月后,择吉日剃胎发。剃时脑门上要留一撮毛,称“记毛”。若留在脑后,则称“后胡子”。三镇居民,常在男孩头上留四撮绺毛,象征鳖足(鳖是古代楚人崇拜的图腾之一),寓意吉祥长寿。长大后则合绺为辫,拖于脑后,辫端以色丝线系之,富贵者还缀以珠玉。

男子50岁蓄须,亦有选辰年、寅年蓄须者,象征“龙颜虎威”。胡须式样有髭胡、上翘胡、一字胡、八字胡、山羊胡、兜腮胡等。

妇女发式种类繁多,因年龄、婚否、身份之不同而有别。幼女扎“纠纠辫”,或于发顶梳双鬏。少女结长辫,额前剪短绺下垂至眉,俗称“刘海”,谐音“留孩”,意在留点孩子稚气。至出嫁日,则挽髻束发,有圆如米粑,盘于脑后者,称“粑粑头”,还有“高髻”、“元宝头”种种。道光年间,时兴“胖头”,即“髻发双拱,耳轮半掩,垂髻尺许”,“侧面视之,如鸦翎乍闪,燕翅斜飞”。咸丰年间,又流行“苏州髻”,即拖长髻于身后。光绪年间,时兴“茴香髻”,圆髻低矮小巧,或罩细绒网结使之不易蓬松。

妇女常于髻上、头上插缀饰品,既固发,又添美。计有金叶、花钿、金钗、凤翘、玉笄、玉簪、银针、珠花、别针、骨梳等。也有插额发上的,如冠梳、锦带、缎带、绢花等。两侧鬓边还可按时令插栀子花、茉莉花、石榴花、白兰花。有一种饰物名“颤子”或“一窝蜂”,插于发髻,一步一摇,不步也摇。

武昌首义后,新政权就把剪辫视为推翻帝制、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有识男士均愤然剪辫,以示革命;士兵、革命青年还在大街上将留辫子的行人拦住,强行“剪猪尾巴”。剪辫后,多蓄短发(俗称剃平头),或剃光头。五四运动后,年轻人流行“西装头”,分为中分、偏分及额发隆起的“飞机头”。妇女多剪短发,俗称“搭毛”。

本世纪20年代,才有妇女烫发。理发师多来自上海,式样尚欧美风。大部分妇女为短发,后插发卡,俗称“鸦雀尾巴”。女学生短发或双辫,农村妇女和城区老太婆则蓄“粑粑头”,罩青丝发网。

武汉解放后,男剃西装头,青年偏分,中老年后梳。年长者也有平头或光头者。妇女扎双辫或梳长辫。“文化大革命”时,女青年剪辫留短发,或为运动式,稍长则扎“马尾巴”。美容烫发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荡涤殆尽。

80年代,发型不受任何限制,男女青年追逐新潮,争奇斗艳。或染或烫,或男蓄长发、烫发,女士们或短如男发或烫成大花、小花、波浪、细纹,不断翻新。为此,新设的美容店及“发廊”遍布三镇,理发店却相形见绌,日渐稀少。

妇女除“做头发”外,还有画眉、点唇、夹睫毛、面膜、增白、去斑、染指甲等,都可去发廊、美容店一次进行。此外女士戴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男士戴戒指,也成为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