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张斌(1940—1992),祖籍黄陂。1959年中学毕业后,在江岸区工业公司橡胶厂当工人。1961年调汉口聚和春餐馆任采购员,后转学红案厨师。
1982年任京汉酒楼经理。1984年承包江岸区国营新胜餐馆。1985年6月,调任老通城酒楼任经理。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立志改革”荣誉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被评为湖北省暨武汉市劳动模范。
1982年到京汉酒楼任职时,该酒楼生意萧条,店堂破旧,服务质量差。张上任后抓服务质量和品种质量,使日销售额稳步上升,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工资。1985年,该酒楼跃入全国商业先进企业行列。
1984年8月,张斌率京汉酒楼全体员工集体承包国营新胜餐馆,在同行业引领集体企业承包国营企业之先河,改楼名为“滋补酒楼”,聘请名厨师、名中医,研制传统宫廷御菜和滋补药膳,相继推出“童参甲鱼”、“枸杞虾仁”、“天麻炖鸡”、“茯苓包”等药膳滋补品种40多个,提高了经营效益。
1985年,老通城酒楼因服务质量欠佳而受到《人民时报》等新闻媒体点名批评。是年6月,张调任老通城经理。他从各方面推行改革,改善店容店貌,与江岸区饮食公司签订“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合同书,实行目标利润承包,与各楼层、班组、个人签订承包合同。分配上采取多劳多得,打破“大锅饭”,调动职工积极性。酒楼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1987年,张斌租赁经营老通城,改革用工和分配制度,推行劳动合同制。他力挺老通城品牌——豆皮,三请豆皮传人曾延林到酒楼掌勺,组建豆皮烹研小组,新创牛肉豆皮、香菇豆皮等新品种,制定豆皮生产标准,推行“三员”(生产人员、质量检验人员、楼层主任)三把关制度,使老通城豆皮在武汉三镇声名鹊起,日销售量高达5000余份。1985年之后,先后获得“武汉市最佳消费品金杯奖”、“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张在酒楼开办“车厢式”快餐厅,在楼顶辟“空中花园”,夜间兼营音乐茶座、迪斯科舞厅,酒楼经济效益进入武汉市同行业前列。是年底,张斌提前偿还货款100万元,职工人平月收入2400元。1988年销售收入达1235万元,实现利润211万元,上交利税91万元,成为武汉市饮食行业的佼佼者。
1989年11月,张斌突发心肌梗塞,经救治得愈。之后,他又兼并江岸区堤角餐馆,于原址开办老通城酒楼分店。又在宜昌、天门及江西南昌、山东、青岛等城市建合作企业,实施品牌扩张策略。1992年元月,因劳累过度,再次突发心肌梗塞,医治无效去世。
吕锡三
吕锡三(1946—1959),浙江宁波人,武汉解放前随父母迁汉。1955年入球场街小学读书,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9年6月10日,与同学一起到青少年宫拾菜,遇两少年掉入黄孝河中正拼命挣扎,吕不顾水深流急,自己不会游泳,跳下水去,用全力将两个少年分开,把其中一个推向岸边,让岸上的同学救起。转身再救第二个时,被水中少年死死抱住,无法使劲,不幸沉入水中牺牲,被共青团武汉市委追授为优秀少先队员。中共武汉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在青少年宫建碑纪念,董必武题写碑铭“少年英雄吕锡三纪念碑”。
李志泉
李志泉(1946—1989),湖南湘阴人,后湖淌湖村村民。武汉郊区第一个奶牛专业户。20世纪80年代,江岸区奶牛业有很大发展。鲜奶产量不断增加。在集体规模饲养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批奶牛个体养殖大户,李志泉就是其中的代表。
1983年,李志泉养奶牛6头,年产鲜奶2.5万公斤,当年纯收入近万元,1985年养奶牛12头,产鲜奶3.5万公斤,年赢利1万余元。1984年李志泉发起组建后湖乡奶牛专业户协会。实行“四统一”;统一建立奶牛谱系;统一管理检查鲜奶卫生和价格;统一核报购买饲料;统一销售鲜奶。同时成立奶牛技术服务站,开展奶牛防疫治病、配种、技术引进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带领大家致富。1988年,李志泉奶牛协会在市、区政府的扶持下,用联合国奶牛发展基金新购奶牛,进一步调动奶农积极性,协会饲养的奶牛达到203头。
李志泉在改革开放中,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推动农副业生产发展中,起带头示范作用,成为江岸区农业战线改革的先进典型,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扬和表彰。1989年,李志泉因病去世。
宋治宝
宋治宝(1947—1997),1968年8月,由丹江口水电学校分配到水电部第八工程局工作。1975年9月,调武汉市牛奶公司乳品厂,历任厂中共党支部委员、副厂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厂长等职。1981年,他完成设计、改造低温冷库的任务,为企业节约资金两万多元。1983年,又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1条班产10吨的奶粉生产线,成功攻克离心座平稳度7000转/分等国家级难题。1991年,他负责制造安装生产奶粉用双效浓缩设备,带领工人日夜攻关,提前117天完成任务。
1981—1991年,他领导的安装工程解决环保节能难题,为国家节约资金累计200多万元,为企业每年多创收150万元。
他鼓励科研人员开发新产品,先后生产出“扬子江”牌酸奶系列、婴儿系列等新产品,填补武汉市奶粉系列产品空白,促进扬子江乳业不断壮大。“扬子江”商标成为武汉市著名商标,其系列产品获“农业部优质产品”、“汉货精品”等多项荣誉。企业经济效益年平均以25%速度递增。1993年销售收入达3718万元,利税394万元,工厂被农业部门授予“金星企业”称号。
1994年11月,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因病去世。
高秀兰
高秀兰(1949—1969),女,出生汉口。父亲是铁路工人,家住循礼门铁路边。武汉市第十六女子中学高中(五)班学生。1968届高中毕业后,响应政府号召到江陵县张黄公社杨渊8队插队落户。
在校期间,高秀兰学习刻苦,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到农村后,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不怕苦和累,重活抢着干,受到农民夸奖。
1969年9月16日,她接受生产队交售爱国棉的任务,独自推小车拉着70余公斤重的棉包,头顶烈日,不顾疲劳,爬陡坡,过沙地,徒步数十公里。至中午,在公社粮棉收购站附近累倒,抢救无效去世,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手里仍紧握小车把,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立下的“剩一口气,也要为社会主义出力”的誓言。她去世后,被江陵县中共党组织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汉市十六中学举办了她的事迹宣传教育展览,《长江日报》对她的事迹作了广泛宣传。
萧强
萧强(1962—1985),武汉市人。4岁丧父。1979年高中毕业,进武汉市第三米厂当工人。1980年春节前夕,冒风雪赴湖北沙洋、将哥哥的邻居余大娘接来武汉治病,并承担全部费用;1983年在安静后街救火受伤;1984年夏在长江救起一名溺水青年。
1985年2月13日清晨,三米厂综合车间青年女工余玉萍不慎掉入发酵酒池内。萧听见呼救声,立即奔向出事处,不顾自己患有心脏病,毅然下到池底,抱起超过自己体重10多公斤、处于昏迷状态的落难者,但因乙醇气体过浓而晕倒池中,因中毒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3岁。同年5月,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三米厂萧强等16人为“舍已救人英雄群体”称号,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萧强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