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稀有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锣戏,生存在练城乡西朱庄村,以及通许、尉氏、扶沟交界处的偏僻地带—通许大岗李乡赫庄村,民间有“喝了朱庄的水,长了个锣戏的嘴”的说法,可见影响之大,群众喜爱之深。据说锣戏起源于唐太宗时期,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的宫廷戏,因而锣戏也叫“乐戏”,一锣、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锣戏排在诸剧之首,2007年4月,通许县锣戏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鼓道情是河南省珍稀剧种,历史悠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通许县及其周边地区。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镇东时村有民间艺人张永来到周口拜师张学喜学习道情,后传到通许,至2000年以来,由于曲艺存在的社会基础变化,娱乐方式多样化,道情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状态。
至2011年,全县非物质遗产省级3个,市级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