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西湖区古代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4/01/23 - 21:02

汪僎(约1625—1698),字升公,号柏麓,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柏泉农场)人。禀赋奇特,9岁就能提笔作文,13岁入县学,16岁食饩,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曾两次中副榜。1670年,依例任荆州教职,后转任石首教职。一年后,制抚蔡某聘汪僎做平叛参谋,出奇制胜,叛党溃败逃散。蔡制抚准备向上级报功予以重任,汪僎极力推辞,仍任原职。不久迁任麻城教谕,升格代理县政事务,勅授文林郎。60多岁辞官归里,闭门著书。著作有《五经汇纂》、《古文汇纂》、《厥贡集》、《维贡集》等付印问世。1689年大灾大饥,捐出储蓄粮食千余石,赈救贫困人家,为后世传颂不衰。

张伯琮(1643—1727),字璧九,号鹤湄,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告老还乡。

张伯琮于书无所不读,兼习佛教理论。工书法,尤以擘窠大字驰名。曾在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书“佛都”二字,字径十尺,观者赞叹不已。

张伯琮有7个儿子。坦让、天谟、坦谔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天训、坦议、坦谏都以明经起家,天训任象州知州,坦议任榆绥兵备道,坦谏任汉中府同知。

刘嘉泳(1657—1731),字揆皙,号晴麓,汉阳县巨龙岗(今属东西湖区东山农场)人。19岁即为廪生,所作文章,高浑朴茂,博大精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乡试中举,1705年依例候补知县,因恋家而辞不赴职,与其弟侍奉于父亲左右。父亲去世后,雍正初年被荐授吉阳学官,仍不就职。晚年寄情山水。外出则足迹所经,发为歌咏,皆堪不朽;乡居则筑室建亭,携弟侄辈,诗酒徜徉。奖励后学,体恤孤寡。其襟怀高古、超凡脱俗之风,为里中人称道。与同里文人劳必达、孙章合称“禹峰三子”。著作有《禹峰试草》(与劳、孙合集)以及《晚近居试赋》行世。

刘家谟(1665—1744),字典次,号巨泉,汉阳县巨龙岗(今属东西湖区东山农场)人。18岁入县学,19岁为廪生,清康熙辛丑(1721年)依例任沔阳州司训。沔阳有旧官署,明代毁于兵火。他捐银四百多两修葺一新。他对本职工作十分勤勉,多次受到学使褒奖。受派踏勘修筑沔西樟拓垸,十数年未溃口。又于雍正丁未年(1727年)组织修筑沔州王塆溃堤数百丈,深得上级信任。雍正乙卯年(1735年)升任湖南长沙浏阳县教谕,捐金修葺学宫戟门,后又协助筹资重修学宫,与在沔州一样恪尽职守,最后卒于学署。为表彰他的功绩,当地士民建立《刘老夫子遗爱碑》。

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生性颖悟,参加县试,首选入庠。但在科举考试中不太顺利。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明经任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管理东流县,清除历年累积欠税,申请免除了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显著,依例提拔为知府。但此时张叔珽已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

回乡后,以著书和教育后代为乐事。所著文章诗赋都收录在《䣛啸文集》中。张叔珽乐善好施,办义学、修牌坊、建桥梁,宗族乡里受益颇多。雍正元年(1723年),张叔珽见东流港桥、石潭泾桥被水冲毁,乡民行路艰难,便自筹巨资,将两座大桥修复一新。修复后的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

张坦麟(1678—1755),字画臣,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与其弟张坦熊同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

初任户部主事,为赵恭毅、张清恪大司农所器重,被荐任通州仓监督。雍正元年(1723年),累升迁至鸿胪寺卿,三年授两淮盐运使,五年晋升江苏布政使。在江苏与巡抚陈时夏意见不合,六年正月调山东时,陈指使江苏新任布政使赵向奎擅造伪证,勒赔巨额银两,以阻止其赴任。清世宗(雍正皇帝)震怒,将陈时夏贬任山东布政使,而让张坦麟任山东巡抚,在陈之上。七月补任内阁学士,仍留山东,八月移任江西。七年闰七月应召回京,十一月奉命往南河,会同河道总督孙毓恂协办高堰工程。八年母亲去世,奏请回籍奔丧,经讨论,令其在工守制(即在任上服丧),直至十年工程竣工,才回籍服丧。十一年正月,浙江修筑海塘出现问题,奉命前往襄办。在海塘修筑问题上总理大臣程元章与副都统隆升意见分歧,不接受张坦麟的意见与建议,致使塘工屡溃。经部讨论,拟将张坦麟降一级调用。世宗旨意:从宽免其调用,仍令其督修海塘工程。乾隆元年(1736年),程元章、隆升被解职,以大学士嵇曾筠总理海塘工程,仍留张坦麟襄办。清乾隆二年(1737年)正月回京城,不久任仓场侍郎。五月拔任江苏巡抚。八月,出任安徽按察使,因疾病去职还乡。

张坦麟生性严谨,勤于政事,颇得清世宗欢心,屡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旷遇殊恩,张坦麟忘身感奋,遇事不避嫌怨,剔除弊端,一尘不染,遭到庸官们朋比排挤,孤立无援,年届花甲,忧愤成疾。其历官政绩以及奏议都随皇帝的朱批谕旨保存在皇家档案中。

退职后,张坦麟在汉阳县蔡甸镇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与身为布衣时的两三个旧友诗酒唱酬,不问政事,悠然自得十余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但因为官清廉,无力刊行,现存者仅为传抄下来的散帙。

张坦熊(1684—1761),字详男,号郎湖,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初任浙江桐庐县令,调仁和县令,补玉环同知,擢守台州,不久转任天津道。乾隆三年(1738年)升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职还乡。在任数十年,南北辗转,所到之处,均有善政。其胸怀坦荡,足智多谋,精明讯案,处变不惊,不畏权势,持正惠民,留下许多佳话。

张坦熊在仁和县率先执行有利于贫穷农民的“摊丁入亩”政令。钱塘县令慑于富绅势力,久议不决。钱塘乡民敲锣聚众,进入北新关鼓噪罢市。县令仓皇失措,求助于张坦熊。张坦熊知抚军李卫处事素来果敢严厉,若其派兵镇压,势必滋成巨案,于是单骑赶至北新关。乡民听说是仁和张县令到,很快安静下来。张坦熊好言安抚,众乡民欢呼散归。抚军李卫接到乡民闹事的警报,急传张坦熊见。有人说张坦熊躲出城了。抚军十分愤怒,正派亲兵去抓张坦熊,忽有报道:“张县令求见。”抚军怒色未消。张坦熊从容说道:“乡民们哪敢对抗钱塘县令?只不过是为摊丁入亩的事请求恩典。坦熊已经转令他们回乡候示。”抚军改容,连呼“好官”,赞不绝口,随即下令督办。钱塘县摊丁入亩的事5天告竣,上下帖然。

在仁和县,某将军的女婿夜闯民宅,被羁押到县衙仍然仗势咆哮不已。张坦熊厉声制止,连夜依法严办。次日清晨,抚军传见,责怪他与将军对抗。张坦熊说:“将军素以贤明著称,我是怕他女婿败坏他的名声。此案已经上报,等待批准执行。”抚军无可奈何,只得转交理事官审释。又,按规定,每隔三年送一次死亡满兵的遗骨回京,地方官须用车船伺应,士兵往往借此机会恣意勒索渔利。张坦熊到任之后,将军告诫士兵:“这个官可不能与以前的相比,你们要谨慎行事,触犯刑律,我不会袒护你们。”因而地方与军队相安无事。某一天,将军宴请宾客,张坦熊应邀而至。将军对张坦熊说:“你真厉害!”张坦熊回答说:“坦熊不知道利害,则有厉害;如果知道利害,就不敢厉害了。”满座宾客莞尔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