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
白光(1605—1683)浙江霅川(长兴县雉城)人,俗姓殷,名德明。汉阳归元禅寺创始人之一。法号白光,又称白光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偕弟主峰北上汉口,在循礼坊十方庵被监院和合留作园务。翌年春,受汉口众居士邀请至汉阳兴国寺研阅三乘,募资修辑残缺经卷。顺治十五年,在居士孙耀先等支助下,与其弟主峰一起,在汉阳城门外王氏葵园修建归元禅寺。先建普同塔,后又“构材庀工,经制栋宇。不朴不雕,务期合度”。康熙三年(1664年),白光离开汉阳前往京山滴水岩和扶儿岭。此后,归隐汉阳城西六十里之索河镇。住太平兴国寺期间,写下《寓兴国寺阅藏有感》、《山居百咏》、《大别山兴国寺八景》等咏汉阳名胜诗。
主峰
主峰(1616—1678)浙江霅川(长兴县雉城人),俗姓殷,名德昆,白光之弟。汉阳归元寺创始人之一,首任方丈。崇祯十三年(1640年),礼兄白光剃度为僧。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随兄白光前往广西,途中受阻,寄寓于汉口循礼坊之十方庵。不久,应邀至汉阳兴国寺。顺治十五年,与白光建归元禅寺。康熙三年(1664年)寺院建成。主峰被推为归元寺第一任方丈。康熙十七年,圆寂于归元禅寺。写有咏汉阳风景《归元八景》等诗。
裘行恕
裘行恕 生卒年不详,字慎甫,江西建新人。清臣裘曰修第三子。嘉庆十二年(1807年)至十五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任汉阳县知县。裘行恕在郡县治所在地(汉阳城)重新修缮魁星楼、晴川书院、晴川阁;接着修建文昌祠东西坛址,重修汉阳城东门城楼,普遍修整城中街道,筑项家桥驿路。重修鲁肃墓,又疏金牛港、太头河、小白湖诸处积水。
原靠近长江武昌岸的古鹦鹉洲消失后,江中近汉阳岸淤起新洲名补课洲,洲上课税属鄂州江夏县(今武昌)。嘉庆二十年(1815年),裘行恕三次呈请恢复鹦鹉洲旧名,义存古迹,后经朝廷批准,补课洲更名为鹦鹉洲。后又申请鹦鹉洲属汉阳县。道光元年(1821年)经户部审定核议,鹦鹉洲前滩地449亩,每亩缴纳麦租二钱,赋银一分八厘,缴汉阳县。裘行恕将此款用以扩大办学,增加书院开支,得到读书人称颂。
时《汉阳县志》有70年未续修。裘请出文人雅士和名流,续修汉阳县志。
裘行恕在汉阳任知县期间,曾为晴川胜景书写的一对联,被称为名联,重修汉阳东门城楼(亦称朝宗楼),书写有《重修汉阳朝宗楼记》;重修鲁肃墓,书写有《重修吴汉昌太守鲁公子敬墓碑》文。后升任某府同知离汉阳。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清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任湖北布政使,后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二月至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任湖广总督时,在江汉沿岸加修堤防。
在任时,林则徐设以汉阳为禁烟重点地区禁烟局。道光十八年秋,在汉阳捕获烟贩朱运升、何日升等5人,从何的船上起获烟土1200余两。其间,汉阳县知县郭观辰禁烟有功,林则徐为他报功请奖,“恩加知州衔”。还写信给在广州的汉阳县知县彭风池,命令彭留在广州监视中外烟商的活动。9月10日,林则徐命汉阳、江夏两知县,将1260多杆烟枪和烟土烟膏解至总督衙门,并率同司道府逐一验明,先用刀劈,再用火烧,悉数焚毁,另有余膏残沥,则拌以桐油焚烧,将灰投入长江。林又收集民间戒烟药方,配制断瘾丸,帮助吸毒者戒烟。因禁烟成效卓著被道光帝8次召见,并受命为钦差大臣。其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等,后人辑有《林则徐集》。
陈苦鸹子
陈苦鸹子(1810—1854)沔阳(今仙桃市)北乡人。
清咸丰二年(1852年)陈苦鸹子聚集部分弟兄,在沔阳胡家场起事被捕入狱。次年10月,陈与难友曹六伢等越狱潜回原地,召集旧部拥众数百人,至汉阳与太平军接头,将所部编为太平军。
咸丰四年正月再赴汉阳,迎接西征军入沔。7月29日,在沔阳(今仙桃)与清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落于敌手后,被敌肢解殉难。
钟谦钩
钟谦钧 生卒年不详,字云卿,湖南巴陵(今岳阳市)人。清同治初年(1862年)升任汉阳府知府。在任时,新修被战火焚烧房屋及公共设施,修复晴川书院,并建育婴堂、敬节堂;尤其注重推行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治三年(1864年),钟谦钧为加强汉口防备抵捻军的攻扰,主持修筑汉口堡。钟迁升广东外运使调离汉阳府的第二年,江、汉水复涨,汉阳县属江堤决口。钟谦钧在广东听到消息后,送来九千金赈灾。其旧属、官吏纷纷效仿,捐款救灾。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祀钟为名宦。钟著有《左经解汇函》等。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称壶公、抱冰等。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乡试,名列第一,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湖北、四川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山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
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将拟在广东兴办的枪炮厂和炼铁厂移至湖北,选址汉阳。随后又在汉阳建湖北官砖厂、罐子钢厂、无烟火药厂、湖北针钉厂。张之洞除奏请清廷先期减免铁厂税收外,还以纱布之利(丝麻四局)协济铁厂。还以提倡与奖励相结合,“劝导民间仿用机器制造”。汉阳近代工业由此兴盛。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之洞引进美国棉花新品种,在汉阳试种,并编《美棉种法》等通俗科普读物,推广种棉技术。使汉阳棉花产量、质量提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之洞主持修建川汉铁路,计划从汉阳鹦鹉洲经过,与长江对岸的粤汉铁路经白沙洲相对,并派员勘测路基,因受阻挠而改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之洞擢升为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溢号文襄,赠太保。著有《劝学篇》、《广雅堂集》等,后人辑《张文襄公全集》行世。
胡凤丹
胡凤丹 生卒年不详,字月樵,浙江永康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凤丹“检家藏群籍,凡有关于是山(指大别山,今龟山)者悉采录之”,撰成《大别山志》10卷;同时,检古人记载鹦鹉洲之书,咏诵鹦鹉洲之诗赋,汇录一编,撰成《鹦鹉洲小志》4卷。胡著作甚丰,除《大别山志》、《鹦鹉洲小志》外,为汉阳叶志诜、叶名琛、叶名澧写有《叶公家传》,还有《黄鹄山志》12卷、《桃花园志》、《退补斋诗钞》、《永康十孝廉诗钞》等。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偫鹤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郑被委以汉阳铁厂总办。在查明铁厂开一座高炉每月需用焦炭2300吨后,提出“炼好焦炭为铁厂急务”之主张,除购买开平焦炭外,选派卢洪昶到湖南湘潭、宁乡收购无烟煤,就地炼焦,再运回厂使用,缓解汉阳铁厂焦炭紧张状况。他还向盛宣怀建议勘定萍乡煤矿。后经开发,所炼焦炭比进口焦炭价格低1/3,因而降低了炼钢铁之成本;同时,对外国籍技术人员进行考查,辞退一批揽权恃霸不称职的“洋工程师”,并建议悬重赏招募中国技术人员,持有外国机器大书院执照及在其厂历练有年的,可到厂充副总管,强调无论华、洋技术人员,一律量才使用。还建议在汉阳铁厂设立学堂,招考40名能懂算法之学生,上午读书,下午进厂实际操作。后来盛宣怀采纳郑的建议,并委李维格主持办学,分化算、炼铁、炼钢、机器4个专业,为钢铁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还针对汉阳铁厂纪律松弛问题,制定了《汉阳铁厂厂规》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