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塔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4/01/03 - 21:34

武汉古塔主要有:兴福寺塔、洪山宝塔、胜像宝塔、石榴花塔。

【兴福寺塔】

又称无影塔,位于武昌洪山西麓。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公元552—554年)年间,梁元帝萧绎亲自撰写寺记。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名兴福寺。因兴福寺塔体小于宝通寺塔,故兴福寺又俗称“小塔寺”。兴福寺塔高11.25米,塔基为须弥座,底部直径4.25米。塔身四层八面,重檐楼阁式,石砌,仿木结构,每层出檐,檐下刻四铺作和人字斗拱,每层各面中间嵌有菩萨、天王、力士浮雕像和花草动物等装饰,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塔为4层,成偶数分层,结构较特殊,在我国古塔中极为少见。塔的第一层南面小龛左侧刻“住大洪山□□胜像兴福寺重修开山当代住持传法沙门静聚建”,右侧刻“□□咸淳六年岁次庚午四月浴佛日知事僧宗杰题”。由此可知,此塔重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兴福寺塔原在洪山东南麓(今湖北省军区院内),因塔身倾斜崩裂,报请批准于1962年拆迁复原于现址。拆迁时,从塔的第一层小方室内清理出一座鎏金立式佛像和200多枚宋代铜钱,现藏武汉市博物馆。兴福寺塔为武汉市现存最早的塔,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山宝塔】

即宝通塔,原名灵济塔,位于武昌洪山宝通寺后。原塔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一说为至元七年(1270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竣工。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命名“灵济”。塔与塔所在的崇宁万寿禅寺工程之巨,设计之巧,时称鄂中第一。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寺改名宝通禅寺,塔随寺更名宝通塔。后人因塔座落洪山,又俗称洪山宝塔。明清两代曾维修数次。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塔为同治十年至十三年(1871—1874年)重修。198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塔为砖石砌成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七级,高44.1米,塔基周长37.3米,塔顶径宽4米,上安装有据旧志记载的重6500公斤的文笔峰式铸铜宝刹,高出洪山主峰。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每层各面均有窗口,窗外环以铁护栏。塔外墙壁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塔记5方,至大元年(1308年)塔记1方,延祐元年(1314年)、二年(1315年)塔记各1方。塔身内空,有石级盘旋而上,可通达各层。每层都有专名,依次为一柱擎天、二仪高下、三山半落、四顾茫然、五云多处、六合清朗、七级浮屠。登塔远眺,群山起伏,重湖环布,三镇美景尽收眼底(照片2)。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胜像宝塔】

胜像宝塔亦名宝像塔,立于武昌蛇山黄鹤楼前。明、清两代,胜像宝塔与黄鹤楼并立于蛇山之首黄鹄矶上,楼塔并举,相映成趣。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遭火灾焚毁,宝塔尚存。1955年建设长江大桥时,塔拆迁复原于现址,与1981年重建之黄鹤楼正好形成旧有之格局。此塔俗称“孔明灯”,是把诸葛亮的传说附会到塔上的缘故。

胜像宝塔始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是用来供奉舍利和佛教法物的大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塔高9.36米,底座直径5.86米,用白石砌成。塔座刻有精美的花纹及大书梵文。塔周围以石栏,原建有1石质坊门,坊额横书“胜像宝塔”4字,上款为“威顺王太子建”6字;下款为“大元至正”4字,今无存。

1955年拆迁胜像宝塔时,在塔的南面发现有石坊门柱础。在塔内部靠近塔心木柱洞处,发现一横置的石经幢和一铜宝瓶,瓶盖密封,摇动时沙沙作响。瓶底呈凹形,刻有双勾字两行:“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戌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泰民安,永承佛庇”16字。铜宝瓶放入时间不详。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榴花塔】

位于汉阳龟山南麓汉阳公园内西侧。此塔原在汉阳西门外添福巷,其创建时间不详。相传建塔缘由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汉阳军有一孝妇杀鸡孝敬婆婆,不料婆婆吃鸡后暴病而亡。小姑告到官衙,说是嫂子毒死其母。官府听信此言,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孝妇无以自明,临刑前折石榴花一枝,插于石缝,仰天祷告:如果真是我毒死婆婆,此枝即枯;若是冤枉,此枝将复生。孝妇被处死后,榴枝果然复活,不久便秀茂成荫,结出果实。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哀孝妇无辜受难,在石榴花侧(汉阳西门外一里处)立石塔以为纪念。明、清两代,几次重建,现存建筑为1918年重建。1963年底,因市政建设需要,拆迁复原于现址。

石榴花塔3层6面,青石砌成,实心,舒翼檐角,高4米。1层正面石额刻“石榴花塔”4字,2层正面刻建塔缘由,背面刻楷书“迁移小志”。塔的周围栽种10多株石榴树,以再现传说中的意境。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