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孕妇忌动刀、剪、针线,忌移动家具、砖瓦,否则“踏花生”(难产,婴儿一脚先出)。孕妇忌见“日晕月蚀”,忌接触祭祀,忌回娘家分娩,忌生人,孕妇住“月母子”(即产妇)房。
新中国时期,产妇都进医院分娩,以往旧俗大都废除。婴儿出生后,要向外婆家报喜,多以红蛋为礼,外婆家则回送母鸡、小孩衣服、摇床、长命锁等。婴儿出生3天后,以艾叶和草药煎汤,为婴儿洗浴,更换“新襁褓”。是日,外婆家要送“祝米”,其中必备做伏汁酒的糯米,“米”、“礼”谐音,“祝米”即祝贺之礼。产妇的至亲女眷往贺,则送钱和葱,俗谓“葱使儿聪,钱使儿富”。主人设宴款待亲友,产妇则抱婴儿出房“报喜”。客人去时,主人赠红蛋,对客人带来的礼物只收其半,其余一半由客人带回,叫做“压篮”。
婴儿满月,俗称“出月子”,产妇方可走人家。外婆和亲友又要送礼,叫“送满月”。一般送衣帽、摇窝等,衣帽上多绣“长命百岁”等吉祥语。婴儿满百天,外婆及至亲再送礼,婿家再宴请叫“百醉”。婴儿满3月后,择吉日“剃头”,男婴留“百岁毛”,女婴蓄辫穿耳。剃头时父母回避,剃毕,穿红着绿,由亲友抱出去走一圈,所谓“见世面”。
婴儿满周岁,外婆一般送新花衣、鞋袜、银饰项圈、钏、镯等。鞋为“虎头鞋”,项圈上系“长命锁”,锁上写有“长命百岁”等字样。婴儿夜间哭闹多,称为“闹夜”,用止哭帖贴于路旁,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俗谓行人一念,可带走病邪。乡间流传“抓周”习俗,即在婴儿四周摆放文房四宝、算盘、尺、秤、花布、书籍、剪刀、玩具等物品,让孩子去抓,看他抓到什么,以期盼他将来有什么造化。
婴儿一般由父亲、祖父或族中有学问的长辈命名。一般入学前只需乳名,入学时则需起学名。过去常有“丑货”、“怀货”、“贱货”、“苟(狗)”等贱名,也有“毛”、“伢”、“妹”、“丫”、“姑”等昵称。还有的按子女“八字”中“五行”的短缺而定,即“金、木、水、火、土”中缺什么补什么。亦有按族规辈分序列组名,或结合出生当年的形势、国事、大事命名,如:“国庆”、“跃进”(1958年)、“文革”、“兴无”(“文革”期间出生的)等。
改革开放以后,为简便,起两字单名的居多。小孩重周岁、3岁、10岁这三个生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好转以及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做“满月”、“周岁”、“十岁”之风盛行,大摆酒席、电视台点歌、电视摄像、制作影碟、报刊登贺词、拍摄艺术照、制影集等,以求吉祥热闹。小孩入学后,家长忌孩子吃鸡爪、鱼子或猪脑髓等,谓防孩子“抓破书”、“写字手颤”、“呆头呆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