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江岸区出生或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3/12/08 - 22:24

1924年冬,余带其汉剧班子到上海演出。身份涨至每月包银(工资)1200元。唱片公司亦为其录音,“戏迷”模仿其唱腔。其曲调流行于大街小巷。梅兰芳等每次到汉,均登门拜访。观众称其为戏子“皇帝”,剧评界给他加汉剧“泰斗”、“宗匠”等桂冠,汉剧公会选他为会长。享誉汉剧舞台40多年不衰。余思想保守,当汉剧会长时禁止坤伶演出,不许男艺人向女艺人传艺。他不传徒,唯一门徒廖双元极少登台献艺。吴天保已享盛名,也愿拜他为师;他虽同意,又因抗战开始,未能如愿。因此,他为汉剧创造的“余派”艺术后继无人,成为汉剧之遗憾。

1927年某日晚,余洪元在演出时突然中风。后长期卧病,一代名优终离舞台。1937年,因贫病交迫,只得变卖房产、衣物以至“当家”行头维持生计。1938年,因国难返乡。旋即于汉润里寓所悄然长逝。

刘玉堂

刘玉堂(1876—1949),名权,字世汉。湖北咸宁人。少读书,兼习武,曾加入在理教(白莲教支派)。及长,在汉口河街开设新大方客栈,入洪门,广交江湖,人称“刘大爷”。经卢保山、王玉成介绍参加日知会,曾捐资刊印《警世钟》等书。宣统元年(1909年)经孙武介绍加入共进会,利用其在洪帮的地位,以客栈作联络点掩护革命党人活动。1910年春,任武汉会党第三镇统领,次年兼汉口宝善里秘密机关庶务,负责购运弹药、筹备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后任长江陆防稽查长。阳夏战役中,刘曾乔装密赴清营劝降,还亲赴南京、镇江联络米占元、岳德安、徐礼怀等人响应革命。南北议和期间,随孙武赴沪、宁活动,负责交通事务。刘坚决反对袁世凯窃国。刘任黎元洪总统府参议、参谋部副官等职。1937年双目失明,寓居汉口。晚年信奉基督教,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24年在兰陵路路口开办光明大戏院(武汉解放后改称中南剧场)。

江秉诚

江秉诚(1877—1938),字常均,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抗战前家住汉口辅义里9号。他从轮船上的一名见习生、轮机长到船长,再到开办轮船公司,毕生致力于航运事业。由于他善于经营管理,经过短短的5年,便快速发展成长为具有安合与和春两大轮船公司,拥有大小轮船10余艘的航运集团。安合公司主要经营长江及内河的航运业务;和春公司则负责开发武汉三镇的轮船码头和长江两岸的轮渡业务。因此江秉诚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备受关注和青睐,获得了武汉“船王”之美称。

20世纪20年代,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江秉诚将购买的联升、利江、壁源等小火轮投入到内河航运中,先后开辟了汉口至彭家场,汉口至西流河、汉口至峰口、沙湖至监利、沙湖至新沟咀等众多航线。把内河及其主要支流融会贯通起来,织成了内河航运网。接着又组建了利湘、安平、华昌等大型轮船编队,往返于汉口至九江、南京、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和春公司则先后在武汉的中心地带开辟了王家巷、四官殿、苗家码头、清佳楼等四处巨型轮船码头,还为三镇最早开辟了定点、定时的轮渡,控制着武汉大部分的轮渡业务。而两大公司拥有的集团规模,形成了足以与各大船舶公司竞争的局面。

江秉诚虽然拥有如此巨大的产业与财富,但他从来不置办田地和房产,全家在汉口生活都是租住他人房屋。其资产大部分用于继续扩大航运事业外,其余则多是慷慨解囊用于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如为武汉和老家沔阳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他也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捐资兴办震旦中学并亲任校常务理事等。而他最大的手笔和闪电般地拍板,还是在抗战初期上海告急时,他来不及与家人商量,就毫不犹豫地一次性捐出6条轮船,去堵塞上海吴淞口,以阻挡日寇入侵。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江秉诚先生剩下的几条轮船和其他家业,均在日寇对武汉的狂轰乱炸中化为灰烬。江先生一生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在极度的悲愤和身心交瘁中,江秉诚一病不起,终于于1941年暴卒于汉口两仪街27号,享年64岁。后安葬于沔阳余家场。

沈祝三

沈祝三(1877—1940),原名桌珊,浙江鄞县人。系木工出身。后随舅父到上海协盛营造厂学技。因其机敏好学,被派南京协助监督英商太古洋行工程施工。1904年,又被派到汉主持修建汉口太古洋行仓库,继而又承建平和打包厂等多项工程。后因上海协盛营造厂创办人杨某年老身衰无暇顾及,遂将在汉全部工程交沈独资经营,改名汉协盛营造厂。

沈祝三青年时,在上海白天学看图协助施工,晚上向守门的印度人学英语,能说外语,懂业务,重信用,做事干练,注意工程质量,因而渐有声誉。

他重视工程技术,不惜高价从上海招聘技术员,还开展岗位职务培训,造就建筑人才。其施工机械有英制搅拌机、蒸汽打桩机、电动起重设备,还购置卡车20多辆和货轮、拖驳多艘,并配有专业搬运工人;每年以低于市价的20%直接从德国采购钢材2万~3万吨运到汉口,不受市价波动影响。沈还自办阜成砖瓦厂、阜成轧石厂练灰厂等建筑材料企业,以自用为主,剩余供应市场。从开业到1937年,汉协盛20多年间先后承建了一批武汉知名的近代建筑工程。其中,武汉大学、南洋大楼等成为武汉优秀建筑。沈祝三还利用多余的建筑材料和旧料,建造住房和铺面出租。他重视工程质量,承包汉口梅神文医院(今市传染病医院)工程时,返工4次,直到业主满意为止。

1918年起,沈祝三长期患青光眼,赴日本求医未愈,双目失明,不能对工程作具体指挥。1930年承包武汉大学工程时,由于事前估算错误,以低价投标得中。后因运送建筑材料上山还须开山辟路及无偿修建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费用加大,又逢1931年武汉大水,损失更重。经济困难时,只得将三元里、三多里房产和阜成砖瓦厂向银行抵押借款,本利相加,负债日重。1938年武汉沦陷,仅靠变卖存料及财产维持生活。沈晚年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资建造四明公所、汉口女中。

周星棠

周星棠(1877—1942),名以灿,原籍浙江绍兴,因其父母早年迁居汉口,长于汉。家贫无力终读,习钱业。20岁以后,在汉口先后经营晋安、阜通钱庄及公兴存转运公司、盈丰玉米厂等工厂实习。后投资办厂,先后担任石家庄大兴纱厂董事长、汉口第一纱厂董事长、重庆庆华颜料厂董事长等职。

1923—1928年连任两届汉口总商会会长。曾任北京临时参政院参政、湖北督军兼省长萧耀南顾问。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武汉市政府常委、财政部顾问、汉口市政府参议、汉口第二特别区(旧俄租界)董事、第三特别区(旧英租界)董事,并两次代理特三区管理局局长、各级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理事、中一信托公司董事。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二届参政员。

周毕生从事工商业,重信义,工商界人士多借助和倚重他。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辛亥革命以后,他恢复赛马公会和华商总会,增设商团,常捐资为家乡举办学校,修堤修路,参加各地救灾工作。曾反对吴佩孚在鄂发行3000万军需汇兑券。1927年英租界收回后,英国银行和洋行停业,致华商大受损失,周以商会名义,呈请外交部向英交涉,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抗战爆发后,周星棠迁四川重庆,1942年病逝,终年65岁。

刘伯垂

刘伯垂(1877—1963),又名刘芬,号笏祥,湖北武昌(今鄂州)人。

刘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时回国,先后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局参事。1927年任广东军政府司法部高等审判厅厅长。1920年由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受陈委派,回鄂后与武汉的董必武等取得联系,共同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时称武汉共产党支部)。1923年,以从事工人运动为主,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年底,与项英等组建国民党汉口市党部筹建处,任主任。1924年初赴广州,被指定为湖北临时执行委员会筹备委员。4月任国民党汉口执行部工人部长。5月,在汉口与许白昊等遭军阀萧耀南逮捕,后获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数职。1927年,“七一五”事变后,潜赴日本,脱离中国共产党。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后,赴闽任职。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被迫解散后返沪。…

分类标签: 人物, 开封市, 湖北,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