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千佛山的详细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2/12/08 - 18:26

赏菊阁·望岱亭·乐云亭赏菊阁,在千佛山巅东端,1984年新建。二层,歇山飞檐,外带挑台。阴雨日,云雾缭绕。北侧山崖,生有丹枫,秋天,叶子变红,与阁相映成趣。山南侧有赏菊崖,山上山下,红白黄紫各色山菊,无处不有,其中尤以黄色为最,盛开季节,如撒黄金,清风吹来,馨香扑鼻。济南人自古即有“九九”重阳节到千佛山赏菊的习俗。每逢重阳佳节,登临阁内,观赏山菊的游人络绎不绝。

望岱亭,在山巅西端,1984年建。六角,重檐宝顶。千佛山为泰岱余脉,泰山为“岱宗”,名“望岱”,寓意于此可南望泰山。置身亭内极目远眺,重峦叠嶂,山岚萦绕,蔚为大观。

乐云亭,位于兴国禅寺和历山院上端东西盘路相交处,1984年建。此处位置较高,若逢阴雨天气,云缭绕,雾朦胧,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与亭相依为戏,故名“乐云亭”。此亭四面单檐,歇山坡顶,不加雕镂,自然天成。亭周万木争荣,将亭半隐,从远处望去,万绿丛中,掩映可见,对景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亭为典型路亭,上下左右皆有盘路在此通过。向上折西可至望岱亭,向东再上可到赏菊阁,向西可见济南市区最大石刻“第一弭化”。亭身空透,视野开阔。西北侧可俯瞰兴国禅寺全貌,东北向可一览历山院秀姿。

桃花园在千佛山万佛洞北侧翠柏环抱的山坡上,占地近百亩,栽植各种桃树2400余株,兼有红杏、榆叶梅等。该园融自然、人工于一体,是专供游人踏青、游春而建的。林间铺有冰纹石样的小径,蜿蜒曲徊;路边树下点缀些些秀石,千姿百态。每逢阳春三月,桃花争相开放,如红雨,似彩云,为千佛山平添几分春色,令人兴奋愉悦。

桃花园东南侧高坡上,1991年建“红雨亭”,匾额篆体,为济南当代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书。亭为石质,圆形宝顶,玲珑剔透,下设坐栏,供游人小憩。红雨亭石柱上,雕有当代济南学者徐北文撰写、雷衣谷书丹的楹联:“蟠桃献寿,花雨缤纷映九点。翠柏逢春,薰风淡荡暖三齐。”

瀛芳园位于千佛山上山盘路中段路东,占地2600多平方米,是一封闭式的亭园。1993年春天为纪念济南市与日本和歌山市缔结友好城市十周年,和歌山市向济南市赠送樱花树苗百余株,在此处建起了樱花林。1995年在樱花林的西隅,辟建了该园。“瀛”为瀛洲,借指日本;芬芳的樱花,由日本赠送,故被命名为“瀛芳园”。

此园采取日本造园风格建造。坡顶灰板瓦覆盖的大门设在北侧,犹如中国民居,两边配以短墙,植以松竹,立以秀石。门内巧石横卧,以作屏障,石上镌以“樱”字。亭园内缀以日本传统的造园标志物洗钵、石灯笼。亭园东南侧,依山势建有“双亭”,石柱石栏,灰瓦宝顶,典雅玲珑。亭南叠以山崖,亭下砌以方池,池岸缀以秀石,岸内散置卵石,为典型的日本“枯山水”式造园手法。双亭周围空间甚为宽敞,铺以卵石,被以绿茵,视野开阔,适于游人坐在亭内眺望四周风光。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樱花先叶开放,形姿美丽。除樱花外,园内还配植松柏、黄栌、迎春等花木,争芳斗艳,处处有景。亭园西侧,为1996年新建的茶道馆,平面布局丰富,立体造型美观,高低错落有致,亦具有日本传统的建筑特色。

六、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千佛山东麓。1934年建。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山东省和济南市人民政府拨资重修。1983年9月修竣。陵园为南北纵向,顺山势建成。北端,立有新建的黑色花岗石影壁,上刻“辛亥革命山东烈士墓”九个大字,背面刻有《辛亥革命山东烈士墓重修记略》。最南端,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纪念塔,1934年“双十节”建。塔为四棱锥体,高6米余,淡红色大理石砌成。碑的北面,刻“山东革命先烈公葬纪念塔”十一个大字,系山东国民党元老陈名豫书丹。塔北为墓区,安葬着辛亥革命中为推翻清王朝及讨伐袁世凯复辟、反抗军阀暴政而牺牲的23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2人。主墓3座,成品字形布局。正中是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山东辛亥革命领袖徐镜心之墓,两侧是老同盟会员薄子明、刘溥林之墓,皆为1934年“双十节”建。主墓北侧,为同盟会员王永福、张同普、秦明堂、何风翱、赵金漳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产党员史得金、朱锡庚等人的墓室。陵园内外,松柏葱郁,山花烂漫,环境幽静。

七、佛慧山·开元寺

佛慧山,在千佛山东南。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又因像支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古人迷信风水,认为济南城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被水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为系“船”的石桩,把济南城这条“船”系牢。济南解放前,国民党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将石柱拆除。

该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

山峰北侧壁上,有一巨大佛龛,1924年落成,高约9米,中间券拱门,额书“大雄宝殿”四字,为清末御史、济南书法家张英麟手笔。龛内正面,有北宋景二年(1035年)依山始镌,翌年凿竣的佛像一尊。此佛像高7.8米,宽4米,雄伟壮观,法相庄严。因仅刻胸肩以上,俗称“大佛头”。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

佛龛向上,可达山巅,于上观景极佳。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透澈如镜的明湖,九曲蜿蜒的黄河,“齐烟九点”的秀姿,尽收眼底。

佛慧山峰下深涧内,为开元寺遗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长生泉”、“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

历经沧桑,寺宇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不堪,唯唐宋以来各代题刻尚较完整地留存于崖壁间。清泉漱玉,万木葱茏,景色依然清幽。

开元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隐藏着一个天然石洞,名“卧云洞”。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洞形上窄下宽,高约7米,深30米左右。内有题记,钟乳石奇异。岩隙滴水叮咚,积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缀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 岩峭壁,林木交葛,深奥清幽。

八、黄石崖造像

黄石崖,在千佛山的南面,海拔350米。相传,秦时黄石公曾隐居在这里,又因石呈黄色,故名。崖上旧有“乐缘寺”,亦俗称“乐寺顶”。此山峭壁陡立,幽深清秀,漫山松柏苍翠,芳草萋萋,山花烂漫。

临近山顶,有天然石台,长50米,宽4米,高3米,难以攀登,称“天台”。天台上面悬崖探出,犹如厦檐。台上壁间,依山就势,镌有北魏东魏时期的佛陀、菩萨像等92尊,共七区,大者1.6米高,小者仅20余厘米。中间自然洞穴,是造像群中的主窟,洞内顶部有一缝隙,雨季清流渗出,称“潋泉”。东壁为坐像,西壁为立像。佛像背后,雕有圆形头光、舟形身光、火焰大背光,外饰卷草图案、梅花如意、二龙戏珠等。出主窟东侧南石壁上有一小石窟,雕佛像一尊、侍者二尊。主窟外西侧南石壁上,由西向东,依次有五区摩崖造像:第一区一排;第二区五排,镌刻于北魏正光四年,是此处最早的造像,保存也最完好;第三区,坐式佛像一尊,左右为侍者,上面有五个飞天;第四区,佛像上下三排,上面也镌有飞天;第五区,佛像一尊,侍者两尊。此外,再向西也存有佛像及飞天的残迹。这些浮雕,刻工精细,层次分明。尤其是雕配的半圆形高浮雕飞天,更为潇洒俊秀。有的着裙裾,披飘带,乘风起舞;有的裸体或半裸体,极富体质感。风度闲雅,形态窈窕,手持乐器,作飞舞盘旋状,楚楚动人,其雕刻艺术,可与大同云冈石窟媲美。全部佛像,皆作禅定说法姿态。刀法简朴,服饰多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平直阶梯式衣纹。两肩较窄,面庞清瘦,露脚赤足,具有明显的北魏艺术风格。…

分类标签: 旅游观光, 济南市,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