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为孔孟之乡,建国前丧葬礼俗多沿用古礼,含有不少封建迷信成份,故礼仪程序繁琐。
小殓 死者弥留之际,放置在主房正中临时床上,谓之“上灵床”。迅速穿着寿衣,以防裸体归阴。咽气后,口含“银鱼”谓之“噙口鱼”。贫穷户无银鱼、多噙金属币,谓之“噙口钱”。麻束双脚脖,头前支撑一束谷秸,上结纸条,用白纸覆盖尸体,燃长明灯,各门贴白纸条,按男左女右在大门一侧放“纸骨垛”。扎纸轿或用椅子在路口朝墓地方向烧纸钱,全家大哭,俗称“送路”。向近亲送信。此时,近亲近邻在房前烧纸吊唁,谓之“烧倒头纸”。
大殓 俗称“成殓”。一般人死后3日方将尸体移入棺内,全家瞻仰遗容,为死者净面,照镜,袖内放小面饼,叫做“打狗饼子”。盖棺,砸钉,棺前放烧纸钱瓦盆,叫做“老盆”。放半熟小米饭1碗,上插筷子l双,叫做“倒头饭”。全家穿孝服,按血缘远近服有轻重,孝子要披麻戴孝,白帽两耳间缀棉球,束麻腰带,执哀杖,拖鞋行走。日夜守卫棺旁,叫做“守灵”。
出殡 俗谓“发丧”。择吉日讣告亲友。一般3天至5期(35天)。届时,请执客忙客扎灵棚、雇吹鼓手,买纸冥器(俗名“舍火”)。富有绅士之家,请僧道念经,聘生员数人称为大宾,俗名:“点主官、喝礼生”。书点死者木主牌位。亲朋吊唁送挽帐、纸铂、折礼(现金),宴宾谢客。出丧时,祭舆,辞灵,移棺于街,行祖道礼,读祝文、亲友路祭,长子摔“老盆”,起棺,哭声大作,哀乐齐奏。仪卫、纸冥器在前,孝子执杖、打幡和男孝眷引路,女眷在棺后。棺木到墓地,下棺入穴,放入长命灯、“倒头饭”。孝眷绕棺穴撒土一周,掩埋土坟。葬后3日为坟添土筑高,谓之“圆坟”。自死去之日起,每7日祭奠1次,至“七七’49天结束。百日祭奠1次,每周年1次,3年为止。孝子百日方可剃头,穿孝服3年。后改为单亲亡故穿1年,双亲亡故穿3年。春节不贴对联或贴蓝门对1年到3年。
特殊丧葬:中年死亡,停尸偏房,少亡无停尸丧葬之礼,埋于墓地林角。婴儿夭折,抛尸荒野。作奸犯科,不得入墓林。
建国初期,丧葬从旧俗。因无富裕大户,故繁缛大型丧事绝迹。推行火化后,农村一般3日后火化,埋葬骨灰盒,山村多统一在山岭划出坟地集中埋葬,平原地区寻旧墓地埋葬,不筑坟。有的穿孔装入白灰,保留记号。其它习俗相沿未变,但不甚遵循旧制,孝子仅穿白衣鞋,或戴黑纱,六、七十年代已不扎纸冥器,现又兴纸扎家电器物。公职人员去世,送花圈、开追悼会,戴黑纱,亲友慰问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