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饮食
清末至民国时期,济南一般人家的日常饮食,以粗粮为主食。多以小米、玉米、高粱、大豆等杂粮面蒸窝窝头、贴饼子、两面卷子,喝的是稀饭、粘粥,副食以豆芽、豆腐、白菜、萝卜等素菜为主,或就着咸菜下饭,俗叫“粗粮细豆饭食”。只有在年节或招待亲友时,才吃白面馍馍,买些细菜,增添肉食,就算改善生活,老济南人又叫“上犒劳了”。这类居家还有个特点是,一家人有时吃两样饭食,让老人、小孩和在外面挣钱的,多吃些细粮,这是主妇的心细、善良、大度、美德的体现。
济南少数官商殷实户家的饭食,一日三餐以白面、大米等细粮为主,顿顿的菜肴有荤有素,或赶时令吃新鲜,俗叫“白面精米饭食”。在制作方法上,除力求多样外,还都有一些地域或家世的传统俗吃,如茶汤、油粉等。
贫苦之家的生活没有保证,饭食上常以粗粮为主,就着自腌的老咸菜下饭。逢青黄不接,即掺上胡萝卜、豆腐渣、地瓜蔓、榆叶、野菜,或以囫囵谷或高粱,甚至再加些糠壳一同磨成粉为主食,俗叫“糠菜饭食”。如遇荒年或闲散季节,多是一日两餐,以节省口粮和柴炭。熟肉店里,过去有卖煮肉剩下的肉汤,习叫“混汤”,端上小盆去打上一点,回来借着汤煮上一锅白菜,就算改善生活了。
建国后,人民生活得到保证,多数人家都有了存粮,可以吃粗吃饱。后又半粗半细,渐又改为以细粮为主。1979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日常的主食有馒头、面条、米饭,以及烧饼、蒸包、水饺等,鸡、鱼、肉、蛋等成为日常副食,常年食用的蔬菜更是繁多。
建国前,济南一般市民平常无饮茶习惯,只在家中有事或来客时沏茶招待。而官商富家则每日饮茶。清末,市民喜喝“寿眉”;民国以后,喜喝“大方”、“小叶”和“高末儿”等苦涩较轻、香味浓烈的半发酵茶,尤以“茉莉大方”最受喜爱;解放以后,市民饮茶者渐多,则以喝“茉莉花茶”和“龙井”为主。
2、待客宴席
旧时,家中有来客时,一般人家要以水饺或面饼、面条之类的细粮待客,城镇人家还要备酒菜待客。中上层人家,在节庆日和接待宾客时,有设宴席的习俗。一般为四菜一汤、六盘六碗或八盘八碗。上菜的盘数一般为双数,唯历城县农家多以八盘五碗(俗称十三太保)的单数。筵席的座次,北为上座,上座的左为首席,右为次席。上菜时,先上凉菜,后上热菜。章丘县多有先上压桌碟(盛烟、糖、瓜子、点心之类)的习俗,俗称“点心点心”。上鱼时,讲究鱼的摆放要头东尾西,腰对主客;如是名贵鱼,则是将甲吉鱼的鱼头、鲅鱼的鱼尾对向主客摆放,此俗至今仍沿用。建国后,一般人家设宴接待亲友的渐多,酒宴日趋丰盛,但宴席中的各种讲究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