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王世杰(1891—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曾就读于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湖北优级理化专科学校、天津北洋大学。辛亥革命爆发,返武昌参加革命,任都督府秘书。1912年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与石瑛受命组建鄂支部,任组长。曾于武昌创立经济杂志社,策划反袁。后赴欧留学,191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并与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后,任国民法制局局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海牙国际公断院公断员、立法院委员、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国难会议会员、教育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军委会参事室主任、政治部指导委员、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外交部长。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台湾。
王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致力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设,规划了发展蓝图,积极争取办学经费,严格遴选教授,要求师生有严明的纪律,养成良好的学风。病逝前,要求墓碑只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字样。
唐义精
唐义精(1892—1944年),字粹庵,号韵农。江夏金口人。出生于医生家庭。毕业于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与蒋兰圃、徐子珩、张梦生等共同创办武昌美术学校(即后来的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唐任教务主任。1929年,任校长。1930年,该校以完备的系科建制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4所艺术学校之一。
唐办学24年,家中经常无米为炊,教职工的工资常不能按时发出,全靠唐和几位创办人东挪西凑以至举债维持。然而学校所需的钢琴、乐器、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设施,均能备齐。同时礼聘进步的著名音乐家、画家贺绿汀、吕骥、倪贻德、关良、唐一禾等到校任教,为培养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一向支持进步师生与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以前,日本文化特务代日本政府邀请唐赴日参观,遭到拒绝,又以拟收购该校所藏贺良朴墨迹为由,许以重金,唐亦置之不理,以致1937年该校成为日本飞机的轰炸目标。1938年,学校辗转迁到四川江津,唐无力资助全校学生同行,但学生都设法追随到了目的地。唐在主持校务时,还亲授中外美术史等课程。1944年3月,与弟一禾因公从江津乘船去重庆,船触礁,兄弟俩同时遇难。著有《中国美术史》、《六朝艺术概论》、《湖北画人辑略》、《陕豫考古录》等书。
熊国藻
熊国藻(1892—1972年),字鲁馨。黄陂人。早年毕业于两湖优级师范理化科,在武昌南湖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任数学教员。后调任湖北省财政厅科长、湖北省建设厅科长兼秘书。
1928年7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组为国立武汉大学,熊应邀任武汉大学事务部主任(即总务长)。当时武大正在珞珈山兴建新校舍,经费缺口很大,整个新校舍工程预计约400万元,而国民政府及湖北省政府的拨款只有150万元。熊与校建筑设备委员会一起奔走筹措,基本上保证了工程所需经费。1930年11月5日,少数坟主捏造事实联名控告武大破坏风水,湖北省政府函告武大立即停工另选校址。他与叶雅各、邵逸周等按学校意见为新校舍建设据理力争,保住了珞珈山校址。学校两次大搬迁均由其主持。一次是1932年2月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完工,学校初具规模,武大从武昌东厂口搬到珞珈山。第二次是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3月学校开始从珞珈山搬到四川乐山,跋山涉水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且经费、物资短缺,工作千头万绪,件件要事务必落实。他尽心竭力,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努力把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1939年底,熊调任粤汉铁路总务处处长,不久到重庆任国民参政会总务组主任,连任4届。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湖北,1946年4月至1949年2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1946年3月至10月,武大复归珞珈山,他虽已不在武大,仍被推为复校委员会委员,参与修复珞珈山校舍及搬迁工作的全过程。1949年去台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常委、顾问。1972年在台北去世。
曾昭安
曾昭安(1892—1978年),字瑊益。祖籍江西吉水。祖父经商于湖北宜昌,遂入宜昌籍。幼时在宜昌公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武昌文华书院中学部,接着在武昌高等师范读书,是武昌高等师范的第一届毕业生。1915年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物理学校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回国,又于当年赴美留学,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数学,与杜威、史密斯同学。1919年加入美国数学学会。1922年加入中国科学社。1925获理工博士学位,两次获美国数学论文奖金。同年回国任武昌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1927年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教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武昌中山大学改为国立武汉大学,决定在珞珈山建校,曾任筹备委员会委员。事遭当局阻止,他带头组织教授会,向教育部力争,“像珞珈山这样的好地方,应该建校,无论哪个总统、主席也阻止不了”。结果获准。
曾在武汉大学任教50年,同时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武汉市数学学会理事长、主席,武汉科联副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务委员。通晓英、法、德、日等国文字,长于数学、物理、天文,对中国古代数学史、古代天文学、太阳系天体力学和中国历法造诣亦深。在武大主讲几何、行列式、热力学、积分方程、超越函数、高等微积分等课程。记忆超人,能背诵圆周率两百多位数。
钟心煊
钟心煊(1892—1961年),字仲襄。江西南昌人。早年入南昌私立心远中学、南昌公立江西高等学堂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夏考取清华学校首届留美预备班。1913年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哈佛大学专攻植物学,获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中国木本植物名录》是中国早期植物学重要文献之一,常被引用。
1920年学成回国,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1931年10月到国立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教授。第二年即着手调查采集武昌植物,并于1933年建立武大植物标本室(即后来的植物标本馆)。以后又组织人员到咸宁、武陵源、武夷山、峨眉山等地采集标本,并与哈佛大学、爱丁堡植物园等外国科研机构交换植物种子和标本。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武大从四川乐山复员武昌珞珈山。为绿化校园,在钟心煊、孙祥钟、叶雅各布等教授的指导下,学校从峨眉山、黄山、庐山、神农架等地及英、美、日等国引进大量种苗,其中驰名中外的水杉就是他们最早从湖北利川引进武大并繁育种苗扩散到国内外的。1951年参与主持制订《武汉大学调查湖北省植物计划书》,倡议在武汉建立植物园,并组织人员分赴湖北各地调查3个月,采集蜡叶标本及种子、苗木3300份。1956年武汉植物园建成,经过40年的发展,该园拥有植物4000种,成为中国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地和科研基地。钟在武大执教30年,治学严谨,注重启发式教育。
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年),女,江夏(今武昌)人。1916年就读于教会办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19年毕业。1922年去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生物学专业。1927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28年受聘任母校南京女子大学校长,至1951年学校改为公立时止,历时23年,是该校任期最长的校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多次参加国际基督教会议。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邀请社会名流到庐山牯岭商谈国事,吴贻芳在被请之列。1938年7月6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实行主席团制,吴被选为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