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renwen 提交于 周六, 2024/01/27 - 22:43

早年,撰写《线性代数原理》、《运动论》、《行列式与矩阵论》等十多本论著。60年代后期,以群论为主要研究方向。冒着“钻业务就是走‘白专’道路”的风险,潜心钻研,写出50多万字的《有限群构造》,系统阐述了有限群构造理论的最新成果,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此领域有专著的知名学者。

1985年7月24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病重住院期间,张向组织上交代后事安排,坚持3条: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遗体立即送解剖室作病理解剖,作为对国家的最后贡献;将主持译纂且即将出版的《幂零与可解之间》的稿费捐给学校。10月,中共武汉大学党委决定在全校开展向张远达同志学习的活动。11月,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张远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邹世诒邹代钧邹永煊邹兴钜邹新垓

邹世诒(1838—1908年),字子翼。湖南新化人。出生舆图世家。祖母吴瑚珊,为同邑舆图学家吴兰柴之女,舆图知识丰富,育六子,曰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皆以舆图名世。咸丰八年(1857年)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聘,至江夏(今武昌)参与编纂《大清—统舆图》,成图32卷,为当时中国最精审地图之一,时称“胡图”。后以清会舆图作基础,为《湖北通志》编制省、县地图,名曰《湖北通志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逝世,遗有诗词4卷。叔汉地、子代立亦曾随来湖北佐其事。

邹代钧(1854—1908年),字甄白、沅帆。世诒之侄。早年随清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研究欧洲测图之学。创造“中国舆地尺”。回国后,任清会舆馆纂修官。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借调来鄂,主持《湖北省地图》编纂工作,3年图成。在分析武昌、荆州、襄阳三镇形势时,提出武昌江汉并控,尤重于荆襄的见解。张之洞谓其卓见不让于顾宛溪(祖禹)。1894年,张开设湖北译书局,代钧留任总海国地理编辑员,并在武昌创立舆地学会,尽出所藏舆志之书,开展舆志学术研究,培养地学人才。1908年病逝于武昌,学会随之解散。遗著有《光绪湖北地记》、《中俄界记》、《中国海岸记》、《五洲疆域汇编》等10余种、100余卷。堂叔世可任学会编辑,曾将俄文原本《亚洲北段图》74幅译成中文出版,受到英国著名舆地学家傅兰雅赞赏。堂弟代辉,曾留学日本,学会采用西法印图,开中国西法印图之先河。

邹永煊(1870—1950年),字焕廷。代钧之侄。1891年,经代钧资助,创办亚新地学社于武昌,出版舆图及地学书刊。始为家庭作坊,仅有两部石印机,全由家人操作。经20年惨淡经营,初具规模。1920年以老、病退休。1950年病逝。

邹兴钜(?—1940年),字伯庚。永煊之长子。毕业于武昌方言学堂。精通日文,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1920年接办亚新地学社后,大力扩展业务,先后出版地图30余种,行销国内外,并分别在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设立分发行所,时为地学社全盛时期。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兴钜奉国民政府之命,将地学社迁至原籍湖南新化。1940年逝世。遗著有《春秋战国图说》、《中国分省图说》、《英华对照列国图》。弟兴觉,亦毕业于武昌方言学堂,在地学社任编辑,著有《现世中外地图》、《袖珍中外地图》,是中国袖珍地图的开创者。

邹新垓(1915—1975年),兴钜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1940年继承父业。1946年初,将地学社迁返武昌旧址复兴。曾编译地图,撰写地学书刊数种。主要著作有《世界地理纲要》、《中国、日本、中印半岛航空图》、《新世界列国地图》、《中国析类分省图》(与欧阳缨合编)等。新中国建立后,地学社改为公私合营,继任社长。1954年,地学社合并于国家地图出版社,迁至北京,改任出版社副总编辑。1975年病逝。

黄钢

黄钢(1917—?),湖北武昌人。中共党员。1938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鲁艺战地文工团团员,《解放日报》记者兼采访科科长,冀察热辽解放区党报兼新华分社副社长,随军记者。1949年后,历任中央电影局编剧科科长,新华社特约记者,《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记者部记者,后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团结起来到明天》、《永不消逝的电波》(合作),论文集《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散文集《在北京的会见》。卒年不详。

邱永喜

邱永喜(1918—1980年),祖籍南京,出生于湖北大冶一工人家庭。在下陆小学上学时,因家庭困难,时读时辍,但他勤奋好学,立志成为科学家。由于成绩优异,获得武昌博文中学、华中大学的奖学金,并于1942年7月毕业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42年至1947年任武昌博文中学教员兼任教务主任、训导主任。1947年6月获得中英文化协会研究生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威斯理宗教学院。不到半年即放弃学习神学,到唐宁学院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拉格(L. Bragg)教授,主攻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1949年获得剑桥大学荣誉硕士学位。该校杜罗学院院长杰姆士多次邀邱到该院任教,他拒绝了校方的邀请和朋友的挽留,克服困难,于1949年9月返回祖国。

1949年10月至1951年7月在武昌博文中学任教,担任代理校长并兼任华中大学物理系量子力学、化学系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1953年至1980年任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副主任、主任,197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委,武汉市第五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二届政协委员,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固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邱为固体物理专家,50年代即开始半导体光电池的研究。1960年指导中南地区半导体大会战,研制Ge隧道二极管,半年完成,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0—1962年,指导建立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室,开展Ge的提纯和晶体三极管的研究。1966年指导建成武汉半导体二厂和沙市晶体管厂。70年代又指导华中师范学院半导体厂研制生产了3T50-500A大功率可控硅整流器件,为发展湖北省的半导体工业奠定了基础。

邱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80年逝世。

易钟英

易钟英(1916—1973年),女。字仲芝。湖南长沙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留校任教。后在湖南第十一中学等校任教。1955年由湖南教师进修学院调至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任教。

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师,并升为副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3年随中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和朝鲜人民共和国访问。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3年逝世。

曹立庵

曹立庵(1921—1991年),1921年8月生,武昌人氏,大学文化。1938—1940年在九龙广州大学附中高中部毕业,1941—1944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工商管理系四年肄业。

1938年在香港认识罗瑛(叔重),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50年入武昌祥泰肥皂厂当助理员,1951年任武昌私营祥泰肥皂厂任厂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出任武昌区民建副主任委员。1955年9月武昌祥泰肥皂厂公私合营,由武汉市一轻局安排为公私合营祥泰肥皂厂副厂长。1951—1966年任政协武昌区委员会副秘书长。1978—1988年任政协武昌区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逝世。…

分类标签: 人物, 武昌区, 武汉市,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