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与师徒
清时,个体作坊多为前店后坊,个体经营者有的备工具当街候雇,有的走街串巷吆喝揽活。手工行当有三十六艺,即“三缝、九佬、二十四匠”。“三缝”是缝衣、缝蓑笠、织鱼网;“九佬”是剃头、修脚、劁猪、阉鸡、屠户、制秤、补伞、磨剪铲刀、补缸补碗佬;“二十四匠”是金、银、铜、铁、锡、窑、石、瓦、木、漆、郁、弹、雕、画、扎、染、织、蔑、箍、皮、文、塑、印、绣匠。工匠有各自讲究和忌讳。木匠上梁需择吉日;上梁时,要放鞭,丢糖果;杠梁上梯,忌骑坐或跨越大梁;泥、木匠在做工时,忌说“歪”、“倒”、“塌”、“烧”等。
工匠有收徒学艺的传统,要去商行、行栈当学徒,首先要由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引荐,所谓“欲荐小倌(学徒)须大脸(面子大的人)”。店主答应后,还得觅铺保,立下字据,遵守行规店约。行规店约有“三规五戒”、“十不”以及“倘有银钱亏损,得向保人追偿”等。
“十不”通常是:不忘师,不与客人争吵,不以店大欺客,不“走同行”(不向同行走漏消息),不得夜不归宿,不得点卯(早5—7时点名)未到,不得手续不清,不得挪用货款,不得做私生意,不得违犯店规。学徒三年为期,无工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平时,除听从师傅使唤外,还要承担师傅家杂活,买米又买菜,烧火带引伢(带孩子)。老板只管吃饭、理发、洗澡三项,其余由学徒自理。三年内因病或表现不好,老板可随时开除。
学徒一日三餐,中、晚四菜一汤,一年“二十四荤,三大醉”(每月初一、十五有荤菜,全年24次;端午、中秋、春节三次“打牙祭”)。但是老板的酒不是好喝的,酒宴时,“烧全鸡”的鸡头对准谁,或老板向谁敬酒,或对谁说句“另请高就”,则是辞退谁的信号。
学徒期满后称“满师”、“出山”或“出师”。“师傅引进门,修行靠各人”,为了谋生,师傅一般不轻易传授“真工夫”。各行手艺都有基本功,如:木匠拉锯、泥匠砌墙角、石匠使榔头、铁匠看火候、剃头匠磨刀剪等。学徒的基本功好坏,既反映学徒学得好不好,也体现师傅的水平高不高,所谓“名师出高徒”。学徒期未满即自立门户的,俗称“贩挑子”;未从师的工匠称“剽学”,行规中对这两类人坚决抵制,不得招雇。民间有尊师重道习俗,各行都敬奉自己的祖师爷。如:木匠、石匠拜鲁班,纺织业拜黄道婆,医生拜华佗,药业拜孙思邈,屠户拜张飞,酿酒业拜杜康,染坊拜梅、葛二仙,铸造拜李老君,剃头匠拜罗祖等。
新中国时期,代之以新规章,80年代后,以法规为难则,旧社会各行业行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