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硚口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3/12/12 - 23:43

纪立生(1859—193)年)英国人。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医生。毕业于伊定盘大学医科。清光绪八年(1882年)任汉口仁济医院(今协和医院前身)外科医生,后任院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退休后,夫妇相偕返英。后出于对中国的怀念,重返汉口,为汉口会工作。民国二十一年,汉口中华基督教会委为牧师,派到汉口韩家墩博学中学(今武汉市第四中学)魏氏纪念堂任校牧。夫妇二人在其住宅楼下设一简易门诊部,对外应诊。据民国二十四年记载,该年纪氏夫妇治疗病人12000余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下旬,妻子夏利世在为一严重牙病患者治疗时,损害皮肤,感染败血症,十一月三十日去世。次年六月二十二日,纪立生患肺炎逝于汉口。夫妇2人合葬于汉口公墓。在其精神感召下,其子纪继生在英国毕业后,于民国十七年来协和医院主持外科工作。20世纪30年代,以医术服务于中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民国三十七年,任协和医院院长。武汉解放后接受政府领导,使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医院友善合作。1950年被全院职工(包括当时的驻院军代表)礼送回国。纪继生的弟、妹亦曾在协和医院从事外科与助产士工作。

谈志祥(?—1940年)谈艮山(?—?)湖北黄陂人。谈志祥老字号“谈炎记煨汤水饺”创始人。谈艮山为其子。民国九年(1920年),谈志祥从乡下来汉谋生,肩挑小担,在利济路一带叫卖水饺,兼卖汤圆。那时水饺属夜宵食品,白天准备,夜晚卖,其水饺担子上挂有一盏煤油灯,灯罩的玻璃上横写“谈言记”,直写“煨汤水饺”,连起来就是“谈言记煨汤水饺”。后为图吉利,把“谈言记”的“言”字,改为“炎”字。“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以示火上加火,越烧越旺,寓生意兴隆。民国二十九年谈志祥去世,其子谈艮山继承父业,与他人合伙摆起了水饺摊子,地点固定在利济路三曙街口,不久谈艮山单独摆摊,恢复“谈炎记煨汤水饺”招牌。“谈炎记”水饺有独到的制作技艺,从选肉、配料、调味、制馅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成为汉镇名小吃。

王延曾(1926—1949年)又名彭年,化名林允中,江苏泰州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湖北公安县开辟红色据点、建立交通站,不久调任中共武汉市委统一战线委员会第四小组组长,以汉口孤儿院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年冬的一个夜晚,到硚口汉昌肥皂厂与陈元直研究如何推动陈经畬(陈元直之父)在民族工商业者中进一步开展统战工作。深夜回孤儿院时,门已上锁,天黑下雨,难辨方向,越墙时误入隔壁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政工部院内,被哨兵发现。紧急之中,忙将密件吞进口内,哨兵伸手入其口掏取密件,被王咬伤,即被作为“要犯”逮捕。中共组织曾多次营救无效。在狱中,屡遭严刑审讯,但坚贞不屈。武汉解放前夕,被装进麻袋丢入长江遇难。

黄少山(1881—1954年)亦名世第,湖北监利人。民族实业家。幼家贫,13岁弃学种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随父出门做棉花生意,肩挑皮棉至湖南出售,再将湖南土产品运至湖北出卖。光绪二十五年,在朱家河开设洪茂林花行。民国二年(1913年),携家迁居汉口,改商号为松茂长。至抗日战争前夕,成为武汉棉花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世商,时称“棉花大王”。民国二十七年十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邀其出主商会,他断然拒绝。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操旧业,将松茂长改名为“长康”,以寓长治永康之意。经一两年努力,经济实力恢复至战前水平,至建国前夕,其财产已达240万美元。民国三十八年初移居香港,与友人合办朋亚公司,继续经营棉花。旋响应政府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号召,携长孙顺之返回武汉。1950年秋创办开明油厂(现武汉油厂)。1954年在汉病逝。

贾明武(1931—1954年)湖北汉阳(今蔡甸)人。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小生意、打短工维持生计。1951年参加武汉市硚口区清洁队,成为一名清洁工。1952年,被评为硚口区甲等劳动模范,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6月28日,他与清洁队部分同志参加防汛,担任第三指挥部抢险大队组长。8月14日上午7时,汉正街762号房屋内发生险情,他奉命带领抢险队员赶到抢险地点,并带头跳入齐胸深的泥水中,到水下抢砌水下的围墙,然后探出头来吸一口气再钻到水下去……反复工作1个半小时,房屋内的险情终被解除。正在这个时候,附近平安里口水面出现碗口大的漩涡,他最先赶到险区,使劲抱起一个100多千克的土包,连人带土包一起钻入水中准备堵洞。这时,堤下的土经过几天的冲刷已经松软,猛然承受重压,瞬间下水道崩塌,漏洞迅速扩大,洪水汹涌湍急地向洞口倾泄,将他及土包都吸入洞内,英勇牺牲。同年9月,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追认贾为一等功臣,中共武汉市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汉市委追认为优秀团员。

魏开泰(1935—1954年)武汉人。父早丧,幼家贫。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入武圣路小学读书,课余爱好绘画。14岁时画的《外婆》肖像,形象逼真,受到亲友们的赞赏。1950年考入武汉市第一中学后,绘画兴趣更浓,作品陆续被《长江日报》、《湖北日报》采用。1954年夏,参加抗御武汉特大洪水的战斗,不顾身体瘦弱,巡堤抢险,并利用休息时间写标语、作宣传画,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一次雨夜巡堤,摔倒在泥水里昏迷,被同伴抬到工棚,清醒后,闻讯武汉市各界慰问团要来,又支撑着身子拿起笔,从下午作画到次日天明,创作了一幅幅防汛战士与洪水搏斗的画卷。8月1日清晨,他突感头痛不止,随即昏迷,经急救苏醒后回家休息。5日又突然昏迷,被送往市第一医院抢救,确诊为过度劳累后摔倒而引起脑血管破裂。6日清晨逝世。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追记其二等功,武汉市人民委员会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5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魏开泰画册》。

蔡树藩(1905—1958年)湖北汉阳(今蔡甸)人。民国九年(1920年)至江西安源煤矿做工。民国十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任中共硚口特别区委委员兼劳动童子团团长。“4·12”事变后,在硚口召开的万人讨蒋大会上谴责蒋介石。“7·15”事变后被捕,后获释。同年八月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后又到列宁学院深造。民国十九年回国。后任红军第二十二军政治委员。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负伤失去左臂,故被称为“独臂将军”。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10月以中国文化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前往阿富汗进行友好访问。10月17日途经苏联卡拉什地区上空时,因飞机失事殉难。

江虎臣(1883—1962年)字文榜,湖北黄陂人。基督教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院,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内、外科硕士学位。民国二年(1913年)回国,由基督教循道会派往大冶县普爱医院任副院长兼内外科主治医生。民国十三年再次去英国攻读热带病学。次年回国,任汉口普爱男医院院长。民国二十一年普爱男、女医院合并后出任该院院长。民国二十年武汉地区大水,灾民不计其数,随之瘟疫流行,江让出病房收治灾民,并与汉口协和医院联合成立临时灾民医院。灾后疫情蔓延,病人增多,又在汉阳赫山设立第二灾民医院,并亲自筹集救灾经费、药品及生活用品,参加抢救治疗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伤员转来武汉,他出面租借原上海银行第四堆栈的一层楼,开设普爱医院分院,收治伤病员。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侵略军企图接管普爱医院,遭江拒绝。医院在沦陷期间经费极为困难,他找中立国家的朋友支援,使医院得以生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普爱医院院长,普爱联合医院院长等职。1962年病故。…

分类标签: 人物, 武汉市, 湖北, 硚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