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江岸区出生或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3/12/08 - 22:24

杨庆山

杨庆山(1887—1953),又名杨震。黄陂横店杨家大湾人。民国官员,帮会头目。幼时起住华景街,12岁随父绱鞋,但不安本业,时常呼朋唤友,自称“好汉”。后协助父亲大智门火车站附近办客栈,于接送客间,初涉欺诈勒索、隐蔽贩烟贩毒等营生。1907年加入洪帮“栖霞山”,成为洪帮大爷文志广的“兄弟”。阳夏汉口之战中,杨庆山等率领华景街的义勇队阻止清军沿线向西推进,纵火焚烧清军在铁路上的辎重,大火延至华景街。1912年,因不满于利益分配,再次纵火焚烧华景街。

1924年到上海,经上海“太华山”大爷张志汉介绍,拜张啸林名下,又加入清帮,并结识清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和杨虎,成“江汉闻人”。宁汉分裂后,杨指使在汉的“兄弟”们,不断把武汉的军事情报通过外国轮船带到上海,向杨虎报告,成为“宁方”的有功之臣。1927年任上海禁烟局吴淞口检查所所长,并利用权势成为“栖霞山”、“太华山”两寨“寨主”。不久,经杜月笙、陆京士等人引荐,加入CC组织,任行政院某部挂名专员。1927年7月起,相继任国民党“讨逆军”第三军团总指挥部参议、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侦缉处长、军委会武汉行营少将参议、武汉社团行动委员会常委、中华海员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武汉解放前夕,任国民党汉口市“国大”代表、汉口市商会常务监事、善堂联合会理事长、中华海员总工会常务监事兼汉口分会理事长、汉口市参议员、汽车运输同业公会常务理事、汉口市“戡乱”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理事,其党羽多为国民党各机关团体特工人员。1930—1935年,杨庆山租北京路智民里2号作为他“道德堂”之址实为收“兄弟”、联络各路人物之场所。其住宅设金城别墅内,又在法租界临近特一区设豪宅,其生活花天酒地,招妓纳妾,挥霍无度,开支浩繁。抗日战争时期抵渝。抗战胜利后返汉。武汉解放前夕再次到重庆,主持“洪门兄弟反共大游行”。重庆解放时,逃至川西青城山剃度出家,1950年被清查解押回汉。1953年10月被处死刑。

欧马利

欧马利(欧文·圣克莱尔·奥马利,又译阿马利,1887—1974),英国人,1925年来华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头等参赞。1927年汉口“一·三”惨案和九江“一·六”惨案发生后,1月11日,奉命前来武汉谈判解决汉口、九江英租界问题。12日,欧马利要求武汉国民政府“退还英租界,恢复以前状态”,遭陈友仁驳斥。15日,中英双方正式开始谈判。经过16次谈判,欧马利代表英方不得不同意中国收回英租界的要求。当协议准备签字之际,英国从世界各地增调英军1.6万人赴上海。欧马利弃其诺言,转而将谈判的备忘录及附件同时送交中国的南、北两政府,声言中国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变更在华英租界,英国才能和国民政府继续谈判。欧马利和陈友仁在武汉的谈判被迫中断。后见武汉国民政府对英采强硬态度,加之又得不到其他列强的支持,英方被迫宣布将来沪军队大部返航香港,谈判再次恢复。2月19日,欧马利与陈友仁在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签订《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3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汉口英租界。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民、慕刘、老兵等。陕西榆林人。生于山东邹平。1905年留学日本,业余主编《夏声》杂志,宣扬革命主张。常为上海《民呼报》、《民吁报》写通讯。1908年回国创办《陕北》杂志,开始新闻职业生涯。1910年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创办《民立报》。1926年在天津开始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日本侵占天津后,《大公报》南迁。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打响后,率少数人员离沪到汉,赶在“九一八”纪念日出版《大公报》汉口版。汉口《大公报》创办历时13个月。其间,张每天撰写1篇社评、3条~4条短评,并改《大公报》汉口版为白话文。所写之文贴近时局,关心抗战大局及前途的市民大都要读他的文章。

张季鸾写的大量社评,既热情宣传抗战,又为蒋介石当喉舌。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作战取得大捷时,季鸾写《晋北大胜》短评,文中称:“这种胜利,似为意外,实在意中。在这太行山西侧,接着就要有无数的胜利。”当日军占领上海太原,全国人心浮动,汪精卫的“低调俱乐部”甚嚣尘上时,《大公报》派出记者到前线采访,报道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精辟分析和八路军挺进敌后的战绩,使广大读者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抗战必胜的前途。1937年12月6日在《大公报》汉口版上透露德国调解所传日方讲和条件内容。8日,即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发表《最低调的和战论》社评,主张拒绝名为调解实为屈服的一切议论,“不分党派,同心奋斗”。张季鸾这篇文章,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当时很有影响。他与新闻界上层头面人物发起组织“中国新闻学会”活动,并被聘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名誉理事。

彭少安

彭少安(1888—1948),名安铭。湖北黄冈道洄村方扬街人。成年后学理发、搓线,挑过货郎担。1913年到汉口,被开钱庄的三叔立嗣子,协助经营。1918年与人合资开设发祥染坊,任管事。1927年,代销日三坂洋行颜料,因守信用,得日商信赖。不久,解除同发祥原股东,独资经营。

1931年彭又与南星、谦信、德孚、恒信、卜内门、汽巴等洋行攀结往来,统揽其颜料批发批销业务。时南星洋行从香港运到汉口三铁驳快靛(硫化青),全部托彭代销,获利甚丰。

抗日战争时期,彭于上海、重庆等地设分号,主销外商积存颜料,兼营匹头,均获大利。武汉沦陷后,继续扩大经营范围,在天钦村(今胜利街附近)等6处开设隆茂钱庄。另在其他街道开设颜料、匹头、广货、海味等店铺,合计60余家。抗战胜利后,一度被指控为“经济汉奸”。后由徐源泉、夏斗寅等军界同乡同从斡旋,并捐献飞机90架,得以解脱。1948年冬,彭携家去香港,同年病故。

周汉卿

周汉卿(1888—1950),又名慎裕,黄陂林家田人。幼时带其弟在汉口华景街卖水果。20岁左右在汉口德租界码头当力夫,嗜赌后拜在洪帮“大爷”潘义名下。潘被杀后,接替其“天目山”寨主之位,相继开设宁汉茶馆、宁汉戏院(华清街菜场楼上)。以华景街为依托大开香堂,广收门徒,汉口警察局长汪以南亦拜其名下,其势力遍及汉口戏院、茶馆、妓院、轮船码头等处。民国肇始,投靠汉口镇稽查处处长刘有才、侦探长章庆澜,在中山大道(现五芳斋酒楼处)开设赌场。北伐军入汉后,常邀集洪帮兄弟聚集龙泉池澡堂,密商破坏大革命的活动,造谣攻击武汉国民政府和工农群众组织。1928年后,倚仗法租界巡捕房尉迟钜卿等人,在巴黎街(今黄兴路)开设“俱乐部”(实为赌场),组织聚赌、吸毒、贩毒等活动。

1938年武汉沦陷后,带领洪帮至四川万县,组织湖北同乡会为该会理事;开办寄卖行,独揽军用被服厂活路,巧取豪夺,成为一霸;其间,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湖北站站长朱若愚一起,在川东至鄂西各码头的客栈、汽车、小火轮上布置人员刺探中共地下组织活动。1940年去重庆,开旅馆、设山门,广收湖北籍内军警宪特人员入帮。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汉,接收汉口海陆饭店,将其帮派势力安置在三镇各个方面,并与杨庆山相互勾结,成为武汉黑社会两大头目之一。1950年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处死刑。

郑凯卿

郑凯卿(1888—1966),江夏青山铁铺岭郑家力山人。出生于雇农家庭。中共早期党员。…

分类标签: 人物, 开封市, 湖北,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