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到了九十天(有的一百天),又要过“九晬”,有的也称过“百晬”,满一周岁时,爸爸妈妈又要给他过第一个晬,俗称过“头晬”。它和给孩子闹满月时的形式差不多,亲戚照样蒸面鱼、花篮、买衣服,有的亲戚除了拿上述东西外还会给孩子戴“锁线”(用红线圈成约二尺周长的圆圈并挽上若干钱)、添“缰绳”(一根一丈二尺长的红绳绳,一头挽妇女缝衣用的顶针,一头挽上若干钱),有的还给孩子买些象征性的玩具,而事主家照样会用米糕、饸饹,甚至八碗招待客人。
早饭后,孩子的母亲把孩子抱到炕的中央,一年纪大、辈份高、懂礼节的至亲或户家老妪,把亲戚送来的“锁线”套在孩子的脖子上,“缰绳”拴在腰间,把面鱼、面花篮、面石榴围着孩子摆个圆圈。老太太一边摆一边说;“鱼儿——迂起,石榴儿——留起,花篮儿——拦起”,然后再说些吉言利语,如“锁线套在脖子上,一生没病好抚养”,“缰绳拴在腰中间,一世无灾又没病”等。另外,还给孩子周围放些书本、笔、算盘、小汽车、秤、小锄头等物,有意叫孩子去抓,孩子在大人的引逗或指教下对着这摊东西,面带笑容,爬来爬去,不知如何举动,这时大人们不说话,看他究竟抓哪一件,他犹豫了片刻,终于抓到了一件,并用小手手举起来,扭头“嗷嗷”地向大人汇报,如果是抓到笔、书本、小汽车,妈妈会一把把他抱了起来,笑逐颜开地说:“哦,我儿大了能吃公家饭了,不戳牛屁股了”其它亲戚也高兴的笑了,如果是抓到小锄头,人们会不声不响地继续指教着他,让他把那件东西扔了,重新抓到大人满意的东西后,妈妈才会抱起他,并说:“我儿这回抓对了”。人们认为孩子抓到什么意味长大后就以什么为业,这个仪式民俗称“抓彩”、“抓福”。当这个仪式结束后,这堆面鱼、面石榴就属于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的了,大人把它烘干,当作零食之用。凡是这次给孩子捏过面鱼,买过衣服,戴过锁线,添过缰绳的亲戚们照样一直要到十二岁为止,年年如此,不过以后再不举行“抓彩”仪式了。孩子到了十二岁完晬时,以前这些亲戚都会给孩子拿一双自己亲自做(现在大部分是买)的鞋,意味孩子已长大成人,穿着亲人做的鞋能走南闯北。孩子的爸爸妈妈也会给添过缰绳的每一位客人买一件衣服或一块布料,作为回报。孩子过晬这一天,他就是把天捅个窟窿,爸爸妈妈也不会动他一指头,说打了他,他身上会长出毛,能开玩笑的长辈知道他过晬故意在他身上拍一拍,喊道:“变驴哩!长尾巴哩!”
陕北人忠实厚道,相处和睦并门户也十分重待,无论有什么喜事宁可自己少吃一点都要给邻里邻居送一勺半碗,而邻居也会给此家的送饭碗内挖上些豆豆颗颗或放上若干钱,表示对此家喜事的恭喜和祝贺。
孩子从十三岁开始再不叫过晬,叫过生日,家中也不来客人,只有家里人特意做点好饭便可,一般也是米糕、长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城里稍大一点的孩子,生日会自己主张过,他们理直气壮地向爸爸妈妈要上些钱,把他们的好友,同学迎到饭馆里,点了菜,要了饮料,欢聚一起共同庆贺,也有的把同学请到家里,爸爸妈妈忙前忙后,热情招待,他们在生日的蛋糕上点起小蜡烛,一起拍手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的生日歌。当然同学们也会给他买些生日的礼物或适当地给些钱,同时也会拍张生日照,作为纪念,这样既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活跃了生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