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地区传统迎亲习俗,结婚迎亲流程

renwen 提交于 周一, 2022/12/12 - 18:32

自从自家儿女的终身大事确定之后,双方父母心里都非常高兴,就像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到了结婚的年龄(在旧社会儿女上了十五六岁就结婚成家,但十二岁以下者不结婚迷信人说“不上十二魂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以来,男女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否则政府部门不予办理结婚手续),由男方家长、媒人或者近亲如舅舅、姑夫、姨夫、姐夫等带上所欠女方家的一切彩礼及烟酒、食品亲自到女方家去和女方家商谈结婚之事,俗称“出嫁”、“议话”、“商话”、“过事情”等,商谈多为一次成功,也有部分因种种原因双方出现矛盾,媒人及亲戚想法从中调解,妥善处理,最后达到和好,如矛盾恶化,经三番五次说合不好,商谈不成的,婚事只好告吹。如果征得女方家的同意,也就是当话议好后,男方家长再次把双方的生辰八字、相属抄之一单,拿上叫阴阳先生作一番推算,择出结婚的具体良辰吉日,俗称“择日子”、“下日子”、“选日子”等。择日子非常重要,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一般是选大利月,也就是说的黄道吉日,关键要避开一年中这几个死定的不吉利日子,具体是:农历的正月三十、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农村结婚日子一般大多在腊月、正月的双日,因为此月,一是农闲之时,人们比较差忙(不忙);二是把一年所产的经济作物都出售,手中的钱也比较宽余;三是天气比较冷,准备下的东西也不容易腐坏,当然其它日子也有,却很少;城里人一般在节、假日。但嫁娶的月份一定不能犯月,比如今年是鼠年,鼠犯二月,那相鼠的在二月里不嫁娶,否则也叫“犯月”。

日子择下,就得马上通知女方家看女方家对所择的日子有没有什么意见,比如说女方嫌日子太近,到时怕应添置的东西准备不下,或某些亲戚因种种原因不能来,这样只好另选日子,如没有意见当即确定,然后双方开始协商结婚时要不要吹手,来几个引人的,几头牲畜或几辆架子车(小轿车)等,一切协商好后,双方心里都踏实了,各自并开始准备自己的一切用品了。

结婚日子来临,男女双方就可到当地婚姻管理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民俗称“割结婚证”,双方各家都开始忙于准备自己过事所需的一切东西,特别是男方家杀猪宰羊,推面碾米,寻东要西,雇吹鼓手等,女方家忙于置嫁妆,俗称“陪房”。旧时的嫁妆一般是一对大木箱,一个小鞋箱,一个梳头盒,被褥,衣服,鞋袜,盆碗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嫁妆除了上述东西之外,部分富裕家庭还有家用电器(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高级家具,流行衣料,这所需的东西到时都要准备好,不能有半点马虎,免的到时手忙脚乱。在过事情的前几天,新郎、新娘带上礼品(酒肉、食品),分别要亲自到各自的外家家去,俗称“请外家”,如果外祖父、祖母已去世。并还要到坟内进行祭祀,其他亲戚朋友可捎信代书或托顺道人捎话转语也可。有的至亲知道过事情的喜讯后,便会提前来几天,帮助此家干些杂活。在城里过事亲戚朋友一律都要发“请柬”,有的也叫“请帖”。请柬红颜色,是为邀请宾客而发出的书面通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使被邀请者能体味到主人的热情诚意。帖文的书写款式有横竖排两种,帖文的文言色彩较浓,根据邀请与被邀请的各种不同关系,采用不同的语词,要写清被邀者的单位名称、姓名、内容、地点、时间、落款人的姓名及发出的时间。

 在过事期间,无论城乡都必须请一名有威望,懂礼节,为人忠厚,办事认真,头脑清醒,随机应变,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人来负责整个事情的全盘工作,俗称“总管”,在此之时总管是最高权威,根据事主家的实力,一切人事、财物权都由他来安排,若是农村,还需请一名经验丰富,手巧技高,年轻迈力的厨师,俗称“厨工”、“红案”、“大师傅”来做饭。

结婚的前一天,也是来客之日,这一天一般只管一顿下午饭,所以,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都要赶饭前准时报到此家,俗称“行门户”(本书已有介绍)。饭食一般是饸饹简席(四碗肉、四碗菜),俗称“软八碗”及烩菜、馍头,也有部分富裕人家吃硬席,俗称“硬八豌”(八碗全是肉),饭罢还要请“迎人的”和“办事的”。迎人的多为哥、嫂、叔、婶及舅舅、姑夫、姨夫、姐夫,但姑姑、姨姨不去,俗谚有“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黑枣棍(意泼妇)”。另外,孕妇、寡妇、再婚之妇也不迎不送。迎人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不包括吹鼓手),即意迎回新娘子便成了双数。以前都是一名迎人婆姨,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去两名迎人婆姨。办事人员(事情上打杂工的)的对象大部分是至亲,户家及村内的年轻人,首先由事主家物色,然后再由总管决定并用红纸张榜公布。

以前新娘设有花轿,花轿用—个四方约一米长的木桌,然后颠倒两则绑上长木棍,供四个轿夫抬时所用,左右前后罩上有不同形状组成的绣花罩,如《凤凰戏牡丹》、《鱼儿戏莲花》、《莲生贵子》、以及各种戏剧人物,如《天仙配》、《花亭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吉祥如意图案,象征着婚后夫妻和睦,早生贵子,幸福美满等传统的民俗寓意。抬轿人称“轿夫”(以前抬轿属下九流之类,受到人们的歧视),一般四人为一组,走在前面的称“挑稍的”,也是抬轿的指挥者,其他的叫跟稍的,因跟稍的在后边看不见路,全凭挑稍的用语言来指挥报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行话,其他人难以辨别,比如,挑稍的喊:“前顶着哩”,那跟稍的就明白放慢速度;挑稍的喊:“走指峁”,那跟稍的就明白,前面要拐弯里;挑稍的喊:“烂踢烂绊,那跟稍的就明白,前边路不平;挑稍的喊“上台”或“下台”那跟稍的就明白,前边要上坡或等等。

其它迎亲妇女统骑牲口(驴、马、骡),并在牲口背上被上新花被褥,外搭新花单子,牲畜笼头叉子上挽上红缨子,脖子上戴上小铜铃,走起发出铛啷啷,铛啷啷的铜玲声,人们一听便知就是娶媳妇的迎送队伍,男人均步行。而现在除用牲口(新娘子不宜骑公畜及骡子)外,还有架子车,特别路远者还动用车辆,更有富豪人家甚至动用好几辆小轿车,并在车上贴双喜,粘花吊,披红挂彩地进行迎亲,城镇还兴时新郎亲自到新娘家去迎亲。迎亲队伍动身(一般根据新娘家路程远近而确定时间,如有特别路远者,也可提前一天在家动身,在女方家住一夜,俗称“隔宿事情”)前,首先由炮手鸣炮,吹鼓手掌号,然后吹打开路,后跟迎亲花轿及迎亲人。迎亲人必须拿下列东西:一卷一尺七八长并用红线绑住的米糕,俗称“离母糕”;十个用上等面粉蒸成的大馍馍,喻意“慈母十月怀胎”;一块猪的肋条肉并用刀割一小口,然后粘上红纸,俗称“圪叉肉”;部分点有红点的小馍馍,俗称“茶饭”;一个装有米、面、盐、豆的小红布袋,俗称“米面袋”;一个盛有食油的瓶子,俗称“添油瓶”;新娘当天所穿的衣服,俗称“坐轿衣”或“装新衣”;新娘的铺盖和部分钱(“挽手钱”、“揣怀钱”、“穿衣钱”、“上轿钱”等)都应由迎亲的亲自带到女方家。结婚这一天,天气晴秀明朗,人们认为这新媳妇是开通懂理的好媳妇,如果天气阴暗,甚至刮黄风、下雨、下雪,人们认为这新媳妇是糊涂厉害,不懂道理,甚至会打公骂婆、欺丈夫、压庄院的恶媳妇。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其家也要放炮接迎,并由一名年轻男子端一摆有两个酒壶,两个酒盅,两个小菜碟和两双红筷子的木盘,站在大门外,由一懂礼节的长者站在路旁和一迎亲主事人相互看盅行礼作拜(现在一般行握手礼),俗称“接路”,然后迎回家中各归其所,迎人的设宴招待,吹手们开始吹打,如有牲畜上槽添草加料。此后由迎人主事人把所拿的东西全部掏出来放在桌前,给女方家作一一交待,如有一时半点的失误,绝大部分女方家也会原谅理解,因为谁家也想不了那么十周十全,但也有部分见少识短的人家误以为是男方家有意和自己作对,相互会产生些种种矛盾。…

分类标签: 婚嫁, 延安市, 文化,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