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传统祭祀习俗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四, 2023/12/07 - 22:19

家祭。旧时,民宅内设有神龛,上供列祖列宗牌位(木主)。清代统一置“天地君亲师神位”,民国改“君”为“国”。家祭每月朔、望及上元、清明、端午、中秋及除夕进行,逝世周年、两周年、三周年统称祭日,也当进行。通常是烧香焚纸,点灯敲磬,行“一跪三叩首”礼,其中除夕和祭日必供奉“三牲”,烧纸也多,家祭为崇敬祖先,祁福消灾,求祖先保佑,是衡量后人孝亲的重要标志。

祭祀有若干清规戒律。祭供对象要选择重点,祭祀不能过频,供品不能过奢,过频过奢则为“淫祀”。祭祀时,许了菩萨“挂红”、“贴金身”、“修庙”的愿,得福后须兑现还愿,否则将会降祸。孕妇、寡妇禁止参加祭祀活动。另外,“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摆供品也有陈规,观音吃斋,不供腥晕;祭社稷神不供谷米和鸡(音同“饥”);供牛王爷、马王爷佑牲畜平安,不用六畜;祭祖供品,应根据其生前嗜好制作。祭祀要求虔诚,服装要整洁,上供上香前要净手,要双手上供、上香,移动神像或祖宗牌位要求用双手,切忌不敬动作。

祠祀。宗族祠祀,在同族居住区设有宗氏祠堂,供奉宗氏始祖和历代祖先,城区内较少。后来改为春秋两祭。春祭多选清明前后,祠祀先出告示或鸣锣通告,至时,同宗老少聚集,由族长主持仪式,经过奏乐、鸣炮、点灯、上香、酌酒、进爵、献牲、扎香、化纸、宣读颂词、祈求保佑等程序,然后论辈跪拜叩首,礼毕,分享祭牲,合族欢宴;也有搭台子接戏班子唱戏的。宗祠内多立有“家训”、“家法”、“家规”,主张“精诚团结,荣宗耀祖”,规定凡建屋、婚娶、生子、中举要到祠堂“禀祖”行礼。祠堂也是家法实施场所,轻者鞭笞,重则处死(男杖毙,女沉塘)。民国以后,祠堂渐废,祠祀亦停。

祭门神。目的是防患妖孽进门。清代,民间有贴“门神”习俗。门神形象原为钟馗、秦叔宝与尉迟恭,后世又出现“福寿天宫门神”、“和合二仙”,也有将军图像等。

祭灶神。灶神有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奶奶之称。常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从商店购灶神画和鸡骨糖(即“灶糖”又称“胶牙糖”),俗谓灶王爷吃后粘牙,无法向玉皇启齿告状。另有和尚、尼姑挨户沿门分送“灶疏”化缘。

祭财神。“财神爷”有文武之分,文为比干,武为赵公明,民间多供奉后者。每届农历腊月,小贩沿街叫卖财神赵公元帅画,不说“卖”,而说“送财神”。购者不说“买”,而说“请财神”。财神最受欢迎,家家供奉,商家尤其如此,常年香火不断。财神像也由纸绘而为陶瓷、木雕、泥塑。皇历封面、请柬、灯笼、账簿、商品包装等上面,也随处可见财神画像。俗谓碰“财神”越多,“财喜”也越多。旧时,商家在店堂内设“财神堂”,各会馆则设“财神坛”,供坛上挂“元宝”,悬横幅,上书“一本万利”、“招财进宝”、“宝藏兴焉”等。早晚一炷香,拱手行礼。农历正月初五为财神诞辰,会馆邀请同业大小业主祭拜,鸣炮奏乐,献三牲,点龙凤烛和富贵灯,拈香焚纸,行礼时口诵“体察苦难,赐福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等偈语。春节,商家歇业四天,初五“开市”前,老板及伙计聚会,谓“接财神”,张灯结彩,供猪头猪尾、羊头羊尾、鸡、鱼等,然后齐拜财神,互祝新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酒宴通宵,直至临晨开市。

新中国时期,特别是在“文革”期间,“财神”一度匿迹。80年代后,随着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财神”又重新进入商家,有的商家供奉“关公”。“财神”多用陶瓷制品,香烛多以电照明取代。

祭祖师。旧时,各行帮均有祖师,分设庙坛宫阁,又按籍贯细分为帮,崇祭的师祖更各不相同,因此祭祀的宫、庙遍布街巷,武汉解放后不兴。

祭关帝:旧时,供奉关帝庙的甚多。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定为关帝诞辰,又称“雨节”,俗传此日“旱魃”入境,需祈关公驱之,若下雨,则谓关公显灵,下了“磨刀雨”。武汉解放后不兴。

祭土地。农家素以立春、立秋后的第5个戊日为“社日”,分别称“春社”、“秋社”。清代,社神为“土地公公”、“土地菩萨”,一般在村头建土地庙,供奉其塑像。塑像不尽统一,多为幞头圆领、白发白须或白面黑须的慈善长者,还有再塑“土地奶奶”作陪的。每届春节、清明或建房、迁新居等,必谒土地,称“报庙”,祈求菩萨保佑。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菩萨生日,各家上香焚纸,磕头祷告,则为群祭。人口众多的村,也有唱社戏娱土地神的。武汉解放后不兴。

祭平安。旧时,谌家矶沿江多住有船工和渔民,于是建有“王爷庙”(在今省土产仓库宿舍处),渔民及船工每天必到庙内烧香供礼品,祈求王爷保佑水上安全。每年春社唱汉戏,都要恭恭敬敬地将王爷“请”(抬)出来一同看戏,形成当地传统民俗。武汉解放后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