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郊县农家多饲养牲畜家禽,过春节贴春联,也有“六畜兴旺”内容。六畜是马、牛、羊、鸡、犬、豕(猪)。三镇地区养马的极少,养羊的也不多。喂猪、养鸡、养鸭的较普遍。
牛是大牲畜,贫户一般买不起,则数户合喂一头,以牛腿为计股单位,1条腿为1/4股。农谚有“耕牛是个宝,农家少不了”、“庄稼无牛客(商人)无本”之说。故人们对牛的倚重和爱护较多,平时不得咒骂、鞭打,且精心喂养,农家不自宰自食老牛(多卖给牛贩)。此外,牛棚时常清扫,越冬前检漏堵洞。除夕夜,点灯照栏,添足精良饲料,酬劳一年辛苦。大年初一,牵牛喝水,焚纸放鞭,祭祀水神。清明节大早,争先牵牛出栏,觅新草放牧。端午节用艾叶煮水洗牛,以祛病消灾。六月初八为“牛王爷”寿诞,耕牛要休息一天,并用黄豆、糍粑之类喂牛。并燃香烛,向“牛王爷”祝寿。七月七日夜,农家祭“牛郎神”,祈神佑牛健壮平安。是日为牛换新鼻栓和牵绳,并给放牛伢些许报酬。
沙牛(即母牛)产犊后之脐胞,农家用稻草打好包后,置于桑(或槐)树杈上,谓如此则牛奶充沛,小犊健壮。
三镇农户养猪最为普遍,有“穷莫丢猪”的说法,意思是越穷越应该养猪。因家中潲水、残菜剩饭、苕叶菜根、稻糠麦麸等都是猪饲料,不喂猪反而弃之可惜。还有以养猪为主业的,有养母猪专门卖猪仔的,或专养良种公猪以供配种的,也有专门走家串户阉割小公猪的“劁猪佬”。
猪圈又称猪牢,卖猪、宰猪称“出栏”。旧习宰猪不宜在“子日”。通常在腊月二十五日杀猪,要求一刀杀死。烫猪刨毛时,头、尾各留一撮毛,谓“有头有尾”,农家取“头、尾”烹熟祭祖,以代“全猪”。杀猪时以纸粘猪血,置猪圈角落,望猪魂不散,年年有猪出栏。屠夫除得工钱外,还得小肠和猪鬃。主人是否招待吃饭,则无定规,通常煮猪血汤一碗“谢屠”。
腊月二十六日,屠夫照例“封刀”。屠夫们自谓杀生不已,作孽过多,担心神灵惩罚,相约每年七月半上午,各扛板凳一条,前往寺庙赎罪。每行七步就放下板凳,磕头一个。入庙后烧香拜佛,请求恕罪,拜毕各自回家。明日,又可操刀。
饲鸡养鸭,为三镇农家之传统副业。俗谓“鸡生蛋,蛋孵鸡,生生不已”。养雄鸡司晨,鸡鸣报晓、闻声则起是农家老习惯。鸡窝叫埘,早启夜闭,防夜猫子偷鸡。过年贴“姜太公在此”红纸条,以驱邪避瘟。
鸡窝中常放空蛋壳,俗称“引窝蛋”,诱母鸡多多生蛋。刚下的蛋称“热窝蛋”,例不马上取走,以免母鸡“歇窝”。清明前后,是母鸡孵蛋出雏的日子,出雏后除保留一二只雄雏司晨和配种外,皆阉成“线鸡”,“线”在武汉方言中当“阉”解,“线鸡”即被阉割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