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吏戴顶子花翎,士庶多戴瓜皮帽,瓜皮帽以6块黑缎缀成,内垫布胎,顶饰红线球(服丧时线球更换白色)。清末,三镇传入礼帽,长顶宽沿,以毡制成。富人出门戴之,以显气派。穷人结婚时,新郎也租借一顶,上插红花、金花,戴着迎亲行礼。冬天,大人、小孩多戴棉线帽,无沿、筒状。可叠着戴,也可放下叠边,遮住嘴脸,俗称“狗钻洞”帽。还有布制风帽、圆毡帽。有钱人则戴皮帽、毛帽。劳动人民喜戴簸箕毡帽,轻便可折叠,帽沿中可置放钞票、香烟、火柴等。夏天,劳动人民多戴草帽,有用高粱秸制成的,更多的是用麦杆。黄陂籍人戴尖草帽,孝感籍人的草帽多绞边,谚称“尖黄陂,绞孝感”。雨天,农村多戴斗笠,城市多用伞。武汉解放后,农村斗笠也渐被雨伞、雨衣、雨披取代。
妇女不冠,是汉族习俗。古代荆楚未笄女子服卷帻,中年女子搭长方帕,老妇戴勒子或扎包头。女子出嫁戴凤冠,礼成除冠。
婴幼儿戴花帽,美观、保暖,亦有趋吉避邪的意思。幼儿戴月亮帽,帽顶圆孔似满月,故名。以花布缝成帽圈,两侧绣芙蓉、寿桃之类,寓多福多寿之意。童男戴“狗头帽”,帽两侧缀“狗耳朵”,前嵌银饰,帽上绣“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狗少病易养,故此帽也寄托人们的期望。又有“狮头帽”,男女婴均可戴,帽前绣狮头,帽顶缀黄、金丝线编成的穗,象征狮毛。狮乃兽中之王,俗以为戴狮毛可以镇邪。
民国时期,男士多戴鸭嘴帽、大盖帽、学生帽、船形帽等。建国后,戴帽的人渐少,一般只有穿制服的军人、警察、工人、医生、护士等常年戴帽,其他人(主要是老人、小孩)冬天御寒才戴棉帽、毛线帽、布帽和风雪帽,妇女则披头巾。“文化大革命”年代则以军帽为首选。改革开放后,帽式增多,色彩多样。帽子除冬日御寒、夏日遮阳的功能外,更多的是讲究美观,追求新潮。女士用帽也日渐增多。有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常常冠以“贝雷”帽,以显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