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已有1400多年历史。剪纸包括窗花、墙花、门头花、灯花、喜花、服饰花等。民间剪纸所用工具简单,只需一把剪子和若干彩纸,剪纸艺人便可凭借灵巧双手,运用平铺式、对称式、多折式、拉网式等多种剪法,剪出各种造型。由于地域及人民生活习惯不同,全国各地民间剪纸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开封剪纸以精工细刻、内涵丰富、情节动人见长,驰名中外。
据文献记载,开封剪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就有宋代开封民间剪纸的记载。潘楼附近的桑家瓦子中,"剃剪纸画"者,"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但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剪纸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宋代周密《志雅堂杂抄》一书中,记载了民间剪纸艺术家显露的绝技:"……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其后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可见当时已出现以此技艺为职业的萌芽。但在民众生活之中,剪纸仍是陪衬民俗事项及人生礼仪的产物。但其独特的工艺风格对后世的剪纸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开封及其周边各县,剪纸都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作者大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剪纸。他们通过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感情、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使开封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其中,以尉氏县为代表的农民剪纸独具特色,在中原地区较有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农民业余艺术家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了原有的题材局限,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开封剪纸艺术家刘化创作的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其刀法细腻,表现以"阴刻"为主,色彩古朴典雅,可与传世工笔界画《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在北京等地展出,引起轰动。开封剪纸艺术家胡宝国,擅长剪蝴蝶,他剪出的蝴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他创作的不同型态的一万多枚飞蝶收入上海大基尼斯纪录。其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收藏爱好者收藏。胡宝国以其杰出的剪纸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一级工艺美术家。胡宝国多次赴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国内外多家媒体对他的剪纸艺术进行了报道。
开封工艺美术师段广德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剪纸、篆刻、工艺品制作等,多次参加省及全国大型展览会、展示会的筹备、设计工作。在《工人日报》、《农家乐》、《开封首届民间艺术展览》上发表多幅作品并获奖。其剪纸作品《毛主席生平半身像》被湖南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永久收藏。他的剪纸系列作品《百龙》、《百凤》、《百花》、《百蝶》、《百舞》、《毛主席生平剪影六十幅》均为剪纸艺术珍品。
通许县农民剪纸艺术家杨金义,自2006年6月开始,历时3个月精心创作了《水浒传》108将剪纸画卷。人物用红色洒金宣纸剪出,高25~30厘米,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剪纸画卷长2008厘米(宽45厘米),以象征2008年在北京召开奥运会。2006年底,此剪纸画卷转交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