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生治学严谨,他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均有研究,遗著达170余种,主要著作有《虞初支志》等。其中《历朝经学变迁史》一度引起日本、欧美各国汉学家重视。武汉沦陷后,王携眷避归罗田故乡。1944年,抱病前往罗田天堂塞考察,因劳累过度,归家半月病逝。
郭肇明
郭肇明(1871—1928年),号炯堂。湖北竹山城关人。在武昌两湖书院毕业后留院任教,复升教务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名两湖高等学堂,任校长。1904年2月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回国后任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与钱介磐、陈荫林等人辅导该校证人社,使该社由读书团体发展为参加爱国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进步组织。
宣统二年(1910年),任湖北省自治筹备处主任。1913年被选为湖北省议会议员,连任13年。1919年董必武筹办武汉中学,公推郭为董事长,以其声望使学校立案减少阻力。1921年再度出任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董必武等发起成立湖北职业教育研究社和湖北职业教育促进会,寓革命于职业和平民教育之中。相继成立启明工读学校,同时附设印刷社、粉笔制造社、牙刷鞋刷制造社,印刷社成为印刷革命宣传品的机构。后又将武昌佑新巷省立半日制学校校舍全部拨给启明工读学校,扩充印刷社(后改名江汉编印社),与武汉学生联合会、中学社、共进书社等单位合为一体。1926年春,董必武创办《楚光日报》,郭应董所请,出任社长,以掩护报纸的立案和出版发行。1926年,中共党员陈定一被军阀陈嘉谟逮捕,郭曾多方营救。国民革命军攻下武昌,郭参加阅马场庆祝北伐胜利的群众集会,还筹设妇孺救济会,帮助武昌百姓度荒。1928年卒于武昌。
谈锡恩
谈锡恩(1874—1951年),字君讷。湖北兴山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经府试名列拔贡,被选入武昌经心书院就读。1901年转入两湖书院。次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普通班。越二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博物专修科。1908年毕业回国,历任两湖优级师范博物专科堂长、湖北学务处咨议。宣统元年(1909年)调京,任学部编辑局编辑员、北京优级师范学堂生物教员等职。1912年,任教育部佥事、视学。1918年被教育部委任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1月,与黄炎培、袁希涛、杨若坤等组成欧美教育考察团,出国访问。五四运动兴起,武汉方面以武昌高师学生为首,群起响应。当学生游行示威之日,谈督令厨工送饭菜、茶水。1921年春,学生创办刊物,发表《废孝》一文,当局怒而停发该校经费。谈始则奔走告贷维持,继而资助学生代表进京请愿,多方呼吁,历时年余经费问题才得以解决。至此,谈已心力交瘁,恳请辞职,重回教育部任视学兼北平大学博物学讲师,后改任北平大学文牍。1931年8月,调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1938年6月,日军逼近武汉,谈精心筹划省图书馆西迁,指导图籍的依类包扎,分别装箱(计重4.5万公斤)。抗日战争胜利后,谈退休还乡。1951年辞世。
张继煦
张继煦(1876—1956年),又名张勋,号春霆。湖北枝江人。初入读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1903年1月,与刘成禺等创办《湖北学生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回国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湖北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视学、普通教育司司长、代理总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22年1月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9月武昌高师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仍任校长。任内力主改革,改四部为八系,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开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首创招收旁听生制;取消学监和斋务长,重视学生自治会协理校务;聘李汉俊、耿丹等进步人士开设《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新课;邀请国内外名人泰戈尔、陶克、梁漱溟等来校讲学;克服经费困难,修建新校舍、运动场、图书馆等,深得师生敬仰。1924年9月因学校经费困难、筹款无着,被迫辞去武昌师大校长职务,转任湖北省政府视察、湖北省通志馆总纂、武昌荆南中学校长、湖北师范学院教务长。抗日战争期间,拒绝组织“维持会”,不为日军屈服。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武汉市和湖北省参事室参事、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6年逝世。
张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史资料整理以及版本学的研究。曾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语。著有《异子考》、《张文襄公治鄂记》及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蒋兰圃
蒋兰圃(1881—1959年),湖南衡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因不满军阀的专横统治,拒受省会警察厅厅长之职,离开政界而致力于绘画的创作、研究与艺术教育事业。1920年,与唐义精、徐子珩等创办华中地区第一所美术学校——武昌学校,蒋任校长。三年后改校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将原有的函授与中等两部扩充为一部两院;校舍由芝麻岭(今解放路北段)一处增加到蛇山下关岳庙等三处,并另租民房为学生宿舍。1926年,包括一座三门古牌坊、两大栋楼房及大片平房在内的新校舍在水陆街落成,其建筑规模在当时全国艺术院校中首屈一指。1929年,该校重订校董会简章,聘唐义精为校长,蒋为校董会主席。1930年,校名改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本科、预科,绘画系本科,西洋画系本科;附属中学有高中艺术师范科、高中普通科及初中部,盛极一时。从该校创办之日起,经费一直严重不足。蒋不惜毁家兴学,并和唐义精等创办人四处募捐或挪借,勉强维持。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先迁湖北宜都,继迁四川江津,蒋把自己与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历尽艰辛。1944年,主持校务、教务的唐义精与唐一禾逝世,学校行将溃散,蒋毅然出面极力支撑。
蒋早年工绘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各尽其妙。其水彩画与油画在武汉均有影响。1947年,任中华全国美术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年病逝。
沈祖荣
沈祖荣(1883—1976年),字绍期。湖北宜昌人。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留校任图书馆馆员。1914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获学士学位。1917年归国,于文华大学创办图书科。1920年协助美国人韦棣华创办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兼文华图书馆馆长,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理事。1929年文华图书专科学校改组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继续担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师生迁移重庆。抗战胜利后复校回武昌。新中国建立后,文华图专并入武汉大学,沈随校到武大。
沈毕生从事图书馆教育,被誉为中国“图书馆教育之父”。发表的论文、著作有《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18年)》、《中国各省图书馆调查表(1922年)》、《标题总录》、《仿杜威十进分类法》,译著有《简明图书馆编目法》。
张挺
张珽(1884—1950年),号镜澄。安徽桐城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科学习植物学,后入该校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士学位。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安徽优级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安徽省教育司科长。1913年起,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主任、武昌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武昌大学生物系主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兼理科委员会主席,是中国最早在高等学校讲授现代植物学的教师之一。1926年1月,教育部令张珽代理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