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娶女嫁,民间视为终身大事,其礼俗繁琐,且因民族、宗教、地域、贫富之不同而有别。
清代承袭古制,嫁娶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歹均是“命中注定”,然一般还是讲究“门当户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有“七弃”之权休妻,女只能“从一而终”,寡妇再嫁则父母不容,翁姑不允。
建国前有包办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指腹婚、童养婚等陋习。自辛亥革命后,提倡“婚姻自由,文明结婚”,但新风取代旧俗,必有一段过程。直到建国后,政府颁发《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恋爱自由、配偶自择、结婚自主、离婚自愿后,旧式婚姻才逐步消失。
传统嫁娶仪式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纳采 即“说媒”、“提亲”,男方托媒正式向女方提亲,需备礼品,多多益善。纳采对男方来说是“敲门砖”,女方如接受纳采礼物,则可进行下一程序。
问名 俗称“讨八字”,男家遣媒至女家询问许婚女子名字、年庚,返回后将配婚男女二人的年庚八字写好,送祠堂占卜凶吉,或请算命先生推算相克还是相合,谓之“合婚”。
纳吉 俗称“下定”、“换庚”、“过细贴”、“报婚书”。经占卜推算男女八字“得吉无克”,男家决定联姻,便择吉日,用彩盒放庚贴入内,并用钗、钏首饰压贴上,贴上要谱写年庚、排行、三代名讳及官职、家有田产、房屋等。女方也回贴,上写主要嫁妆、陪嫁田地财产等。换贴以后,设宴谢媒。纳吉相当于订婚,订婚后男女还未见面,但逢年过节照例得送礼物。男方送礼女家,女方也应回赠一些衣料之类,不让礼盒空着抬回男家,既表示亲热,又显得大方。
纳征 俗称“送彩礼”、“行聘礼”,是订婚期结束,进入筹备结婚阶段之始。
请期 俗称“送日子”、“提日子”。婚期素来由男方选定,俗谓“女子不催嫁”。吉期如女方不允,次年再提,谓之“好嫁捱三年”。既定了期,男方用大红纸写“龙凤柬”,龙柬写吉日,凤柬写“龙凤吉祥”、“百年好和”等吉利语。请期礼品有首饰、衣服、食品糕点等,礼品需成双。
亲迎 俗称“接新娘”。旧社会为讲排场、图虚荣,致使亲迎礼仪繁褥冗细,往往花轿旗伞、嫁妆礼盒、鞭炮乐队招摇过市。男家还要张灯结彩,恭候新娘,其后行礼如仪,再大宴宾客。
“六礼”以外,尚有一些旧俗:
坐夜、哭嫁 女儿出嫁前数日,即应有悲戚状以示“思相离也”。出嫁前夕,应通宵坐母亲身旁,叫做“坐夜”。另外与姑嫂姐妹告别时,上轿前拜别双亲时,例应哭啼,俗称“哭嫁”,并认为“越哭越发”、“不哭不发”。
铺房、铺床 由女方请伴娘或请福贵双全的妇女到新房铺房铺床,边铺边唱。床上四角藏红枣、花生、桂圆,邻居妇女祈子者,常前去争抢,取意“早生贵子”。
扮妆、上轿 娶亲前数日,男方需备肉、酒、果饼、饰物、化妆品、凤冠霞帔送女家。接亲日,新娘要在床上卧候,候花轿临门,始起身沐浴更衣,梳头整容,发式始由少女型改为女妇型,扮妆请福贵双全的妇女操理。新娘服装无论寒暑,均穿大红袄。临行故意拖延时间,要等男方迎亲队伍“三请三邀”,鼓乐鞭炮不断“催妆”,娘家人还处处设“卡”,新郎塞红包、说好话再三后,才同意“放行”。新娘上轿后要搭盖头,即在头上蒙上一块大红布帕。
轿内有镜,俗称“照妖镜”。新娘上轿后要锁轿,起轿时要鸣炮。要绕娘家住宅一周,以示“辞行”,还要停三次,表示与娘家人“告别”。花轿途中不能停,只允许换抬轿人,寓子孙福泽绵延不断意。花轿到男方家,要“鸣金,示避白虎凶鬼”。新娘下轿后,脚不着地,以布袋轮番垫地,让其踏袋而行,寓意“传宗接代(袋)”,后世改铺红毡。
拜堂、闹房)清代拜堂行跪拜礼,拜天地、拜父母及夫妻对拜。民国以后,改跪拜为鞠躬。行礼毕,大宴宾客,新郎新娘敬酒。通常女客边吃边用茶叶包些鱼肉菜肴,准备带回与家人共享。
随后,闹新房,无论辈分高低和男女亲疏,均可向新娘、新郎调侃取乐。俗称:“三天无大小”、“越闹越发”。
民国肇始,政府倡导文明结婚,宣读婚约,互换戒指,鞠躬行举礼后,即携手同归,但陈规陋习与新式婚俗,仍然长期并存于本地区。
建国初期,婚姻礼仪有很大变化。婚期再不论“黄道吉日”,一般选三八、五一、春节、国庆等喜庆日子。接送新娘用自行车或三轮车,世不以为怪而以为新。婚礼多在单位礼堂举行,并以在单位集体举行婚礼为荣,多是工会主持仪式。吃糖果、瓜子,发证书,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后即同兴同乐。亲友同事送礼,崇尚俭朴,多为热水瓶、枕套、被单之类,也无大宴宾客、闹新房、抬嫁妆等场面。
20世纪80年代,婚礼渐趋新潮,新郎均着西装佩领带,新娘美容艳妆,耳环、戒指、项链(俗称“金三样”)一应俱全,着长裙或披婚纱。接送新娘和宾客多租小轿车。婚宴多在餐馆、饭店举行。来宾贺礼多送钱,也有送高档家用电器和消费品的。新房布置,是嫁娶中的重要事项,地面、墙体要装饰,家具要新潮。电器中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录音机是必备的,条件好一些的还要有空调、录像机、热水器和高级组合音响。与此同时,亦有领结婚证后,双双旅游结婚之举,已渐为新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