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寺庙“宝通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4/01/03 - 22:27

宝通寺位于洪山南麓。为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宝通寺、正觉寺、莲溪寺、归元寺)之一。洪山古名东山,故称“东山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殿宇扩建,寺又名弥陀寺。

宝通寺

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洪州(今南昌)开化寺僧善信云游随州大洪山,因戒乡人杀牲祭龙神、愿以身代牲断足投龙,事被地方官奏闻朝廷,赐号慈忍大师,后又加赐为灵济慈忍大师,并在其原来修行的精舍基础上扩建为幽济禅院,供善信双足(佛足)于寺内。五代时改名为奇峰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因金兵南侵,随州一带沦为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奏请宋理宗,移建禅院于武昌东山弥陀寺前,赐号崇宁万寿禅寺。元大德——至顺年间(1297—1333年)曾屡次扩建,至正十六年(1356年)毁于战争。明初楚昭王重修,庄王、靖王请赐金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为宝通禅寺,崇祯八年(1635年)扩建,十六年(1643年)又毁。清康熙十五——三十年(1676—1691年)先后增修,其规模宏大,金壁宏丽,为武昌诸刹第一。咸丰初年又毁于战争,现在的建筑为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15年间先后重修。

宝通寺坐北朝南,殿宇建筑依山就势,自下而上为山门、放生池、圣僧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至此中分,右为禅堂、左为方丈室,再上为铁佛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寺后有宝通塔(俗名洪山宝塔)。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斗拱飞檐,彩绘雕梁。法界宫的建筑独具风格,屋顶起亭,造型象征五佛方位,上盖黄瓦。整个建筑布局得当、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寺内原有铁铸、石刻、泥塑佛像多座,其中以唐代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铸造的两尊大铁佛(由起义门内古铁佛寺迁来)和另一尊大铁佛最为突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南宋嘉熙年间孟珙铸的大铁钟(迁自起义门内古铁佛寺)幸存寺内,被砸碎的明初石雕双狮已修复如旧。寺内还有名泉数处,以白龙泉最为著名,泉水清冽,因常有乳峰涌起,故又名乳泉。寺后古树参天,风清气爽,传为岳飞亲植的松树亦挺立于寺后半山。

寺内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损坏严重,铁佛寺、禅堂被拆毁,文物陈设散失毁坏,仅存两尊铁钟。1986年进行维修。为国务院公布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寺庙之一。1959年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