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寺观“禹稷行宫”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4/01/03 - 22:21

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位于汉阳龟山临江的禹功矶上。

禹稷行宫

禹王庙始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司农少卿张体仁主持修建,至南宋末年,庙已破败不堪。据《汉阳县识》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在黄鹄矶指问对岸石矶何名?左右回答为吕公矶,因唐代吕洞宾在矶上吹笛而得名。忽必烈又问唐以前何名?左右皆不能答。有一老叟回答说,传此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后人讹传为吕公矶。忽必烈听后,甚为高兴,命人在矶上重建禹王庙,岁时致祭。重建工程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落成。此后,禹王庙香火甚盛,成为武汉祭祀大禹的场所,每逢水旱灾荒,地方官吏和百姓都来祈祷。

禹王庙曾屡毁屡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修。明嘉靖五至八年间(1526—1529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王庙后,在庙的东侧创建了晴川阁,今禹稷行宫和晴川阁的格局即由此而形成。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于大别山(今龟山)上原康穆庙旧址,并改名为“禹稷行宫”,除供奉大禹外,还供奉后稷,伯益和八元、八恺等像。明末,禹稷行宫毁于兵燹。清顺治九年(1652年)修复(何时从山上迁此无考)。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毛会建摹刻的南岳衡山禹碑立于庙前。雍正五年(1727年)加修,乾隆年间毁于兵火,同治二年修复。禹稷行宫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有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1984年大修后,大殿檐下平身科如意斗拱、额坊遍施苏式彩绘,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院内用镂空落地罩进行分隔,隔而不断,有虚有实。殿内塑3.8米高的大禹像一尊,并举办纪念大禹治水陈列。庙西侧添建一座院落,用于接待来宾。院外空坪上重建六角攒尖禹碑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毛会建所刻禹碑残片及摹刻西安碑林保存的毛会建禹碑石刻并立于亭内。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