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早期称茶园)既是市民休闲的公共场所,又是商业交易场所。境内茶馆最早出现于汉口镇形成后,清代中期发展迅速。清道光末期(1841—1850年),汉正街已是“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据统计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初期,黄陂、孝感、汉阳、天门、沔阳、汉川等县农民进入汉正街经商的逐渐增多,茶馆成为他们相互之间联系落脚的地方,生意更加红火。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汉正街茶馆更加集中,仅大火路就有汉江、龙泉、协兴、合兴、联兴、清香、洪发、万利、春来、汉泉等17家茶馆。时有民谣云:“大火路长又长,家家户户是茶房,宾客进门茶一杯,笑问客人去哪方,不去东,不走西,找乡亲,会同行”,茶馆起到同业分会和同乡会的作用。茶馆可分为“清”、“浑”两大类。“清”茶馆单卖茶水,只有供遛鸟、下棋之处,清净安神;“浑”茶馆除了品茶,还有演皮影戏、说书、抹牌、清唱之类,客、商各取所好,十分热闹。有的茶馆还设洗澡堂,可以泡好茶后去洗澡,洗了澡再来喝茶。茶馆一般还供应水果、瓜子、花生之类的小吃,有提篮小卖穿梭往来于各茶馆之间,叫卖油条、麻花、馓子、米花糕、油炸锅巴之类食品;还有肩背黄铜大喇叭、一手提留声机箱、一手摇小铃铛的卖唱人,来往于汉正街街头巷尾,花上一二十个铜板就可叫进茶馆或店堂,播放几张唱片。当时流行的唱片有《洋人打哈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等。劳顿之余的小业主、店员等来此谈古论今、喝茶洗澡消夜,花销不大、乐趣无穷。
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期间,汉正街成为难民区,境内茶馆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茶馆有所增加。
武汉解放后,茶馆行业逐渐萎缩。1979年以后,汉正街市场复兴,从业人员剧增,老式茶馆已随时尚之变,逐渐被新式茶座所替代。1990年以后,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式茶座、咖啡屋、音乐茶座开始盛行,茶馆随之减少。2000年,区境茶馆仅存硚口公园等少量几家。2002年后,位于京汉大道(崇仁路一带)的茶叶市场,各商家开始在各自的店铺前设置桌椅及茶具开设茶座,让顾客在此品茶,逐渐在路边形成饮茶一条街。2006年,京汉大道(崇仁路—硚口路)西侧各商户租用武汉轻轨交通公司车库一楼的房屋,将其改建成茶社,形成茶社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