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寺院“归元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三, 2024/01/03 - 22:51

归元寺位于汉阳区翠微路6号,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俗家同胞兄弟白光、主峰和尚在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上创建,取佛经偈语“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归元”二字为名。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成大雄宝殿、斋堂、客堂。康熙三年(1664年)建成祖堂、韦驮殿和方丈室。此时,寺庙已规模初具,正式开展佛事活动,因白光固辞,主峰任长老。康熙八年建成藏经阁、钟鼓楼、涅槃堂、内外寮舍及一些附属建筑物。道光十四年(1834年)增建罗汉堂。咸丰二年(1852年),整个寺院被战火焚为废墟。同治、光绪年间逐渐修复。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始重建罗汉堂,光绪二十八年竣工。光绪三十四年重建大雄宝殿。辛亥革命时,在阳夏保卫战中,归元寺绝大部分建筑毁于清军炮火,仅普同塔和罗汉堂幸存。1914年重建大雄宝殿,1922年重建藏经阁,1927年重建念佛堂,其他建筑也于此期间相继修复。1955至1964年曾多次维修。1973年再次大修。

归元寺

归元寺坐西朝东,原占地4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殿舍200余间。山门上悬红底金字“归元禅寺”匾额。山门后为中、南、北院三组建筑。中院前为放生池,池两侧为钟鼓楼,正中为韦驮殿,再进为大雄宝殿,南厢为客堂,北厢为斋堂。南院为罗汉堂,供有500尊泥塑金身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北院为藏经阁、大士阁、地藏殿、翠微井、翠微峰等。藏经阁的二层收藏佛教经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刻印的经卷和贝叶经。一层为文物陈列室,陈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观音及历代雕塑的其他佛像,还有各种法器、名家字画等。缅甸华侨佛教徒赠送的1尊重达1吨的释迦牟尼白玉佛像,陈列在展室中央。

归元寺规模宏丽,保存完整,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