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汉阳区生活过的外地历史名人简介

renwen 提交于 周二, 2023/11/21 - 20:48

余家旐

余家旐(1885—1957)字季雅,号寄涯,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黄陵矶人。20岁取秀才,后毕业于汉阳府师范学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汉阳县文献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时期,隐居乡间。抗战胜利后,任汉阳县志馆襄纂兼采访。

建国后,随子移居汉口民生路坤元里,埋首编纂汉阳县志,历时4年,志书脱稿,取名《新辑汉阳识略》。该志书起自清同治八年(1869年),止于1949年5月汉阳解放。分舆地、经济、政治、教育、社会、人物、艺文,计7略、26项;另有大事记12项和附录文征8项,总共129目约40万字。在编纂中,注意吸收正史,以详今略古原则,叙事件、状人物、明渊源。“积谷备荒”中的“常备仓”,追溯自明洪武年设仓储始,叙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谷仓被毁,载明数百年历史沿革。其志书摒弃祥瑞、风水、因果报应、节妇烈女等,保持地方性和乡土气息,且有民主性和科学性,为董必武所赞赏。1957年1月,余被聘为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同年6月19日病逝于汉口。除《新辑汉阳识略》外,还著有《礼俗仪文汇辑》、《道在堂文稿》、《寄涯吟草》和《古文观止音注补正》等。

甘绩熙

甘绩熙(1886—1960)号穆卿、没清,利川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入陆军特别小学。曾与詹大悲办《商务日报》,后肄业于陆军测绘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入湖北陆军测绘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时,甘发动测绘学堂学生参加起义,并奉命率陆军中、小学及测绘学堂学生守卫谘议局。阳夏保卫战中,闻清军占领汉阳磨子山、扁担山,连夜组织敢死队向敌反攻,负伤后,仍然扶枪而行,终于夺回两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一度任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委员。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咸宁县县长。建国后回利川故里。著有《甘绩熙自述》、《武昌首义阳夏鏖兵实录》。

金兆龙

金兆龙(1889一?)字品臣,黄冈周铺(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人。幼读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年稍长经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当兵。后参加振武学社、共进会,为工程八营后队共进会代表。

阳夏战争中,金任后排一排长、敢死队八棚正目、副队长、中央二队指挥官。11月17日,奉命退守汉阳。次日,敢死队长方兴辞职,金接任,督队至琴断口,架桥渡河,进至汉丰面粉厂,力战一整日,进驻邬家巷。奉命率敢死队一、三两队及南京学生军一队掩护三眼桥,命副队长蒋楚汉率领10余人,浮水进夺汤家山。一连7昼夜,未尝解衣就寝。汉阳失守后,敢死队编为护军队,金调任五协军械,后调任九标三营管带。不久,开往黄陂、孝感一带。

中华民国成立后,金兆龙曾任湖北督军差遣员兼陆军部候差员、武汉总稽查处侦探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湖北省“清乡”总局黄冈县团佐。

祁国钧

祁国钩(1889—1914)亦名运汉,字芝田,汉川县虾子沟人。幼以学徒谋生,后出走武昌,入南路小学,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因图谋在校纵火,被捕解回汉川监禁。获释后投湖北新军。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文学社、共进会。任马队代表。10月14日任马队管带。

汉口战事发生,祁每战率先,功升第十三标标统。黄兴令奔赴汉阳。坚守三眼桥,夺取琴断口,攻占米粮山,与清军反复鏖战,虽身受枪伤13处,仍坚守阵地,直至弹尽援绝。汉阳失守,奉命押运重要物资,绕道大军山回守青山一带。

民国成立后,以官费赴日本学陆军。民国二年(1913年)回国讨袁,事败仍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31日,祁由日本回国抵武昌为新任鄂督段祺瑞所扣押,当即横遭枪杀。临刑前疾书“不死于战场作国殇,乃死于横逆作雄鬼”句。

许白昊

许白昊(1889—1928)原名许权民,字北塔,笔名许可、白天、复旦等,湖北应城人。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奉调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工作。7月,与项英、林育南等在汉阳铁厂开展工人运动,成立俱乐部,领导汉阳铁厂工人举行声震全国的罢工斗争。7月25日,汉阳铁厂工会正式成立,许被选为秘书,不久任委员长。在汉阳工会运动中,先后介绍向忠发、陈春和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当年冬成立汉阳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汉阳组,任组长。

至次年春,先后当选为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委员长。民国十三年春任中共汉口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共武汉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2月联合成立武汉工人代表会,指挥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汉阳锯木工厂、租界人力车业等单位和行业的工人进行经济斗争。

民国十五年5月,许任中共湖北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北伐军进入武汉,发动汉阳兵工厂工人总罢工,断绝吴佩孚的军火供应,旋即由工人从北洋军手中夺取工厂,及时为北伐军供应武器。

当年10月,许白昊当选为湖北全省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次年1月当选为湖北全省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斗争委员会委员长,并负责工会财政工作。4月27日至5月10日,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七一五”事变后,奉调上海工作。民国十七年2月在上海被捕,6月被杀害。

邱文彬

邱文彬(?—1966)字质愚,襄阳人。出生于店员家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汉阳第四十二标一营当兵,次年与胡玉珍、郑兆兰、戈承元等组织“益智社”于汉阳。

宣统三年(1911年)春,“益智社”与“文学社”合并,邱文彬与胡玉珍为阳夏第四支部正副总代表。邱同时兼第四十二标一营营代表。武昌起义前夕,邱与胡率第四十二标在阳夏及京汉铁路南段阻止清军南下。邱又被举为阳夏起义临时总指挥。起义时,第一营保护汉阳兵工厂和汉阳铁厂。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军第八辎重营窜驻龟山脚下水师营教场,扼守汉阳。11日,邱正在汉阳兵工厂训练新兵,得胡玉珍通知,遂即起事,率起义军迅速攻占弹药库和炮厂,并将厂内枪炮子弹运往龟山,驱逐窜至龟山脚下的清军第八辎重营残部。次日拂晓,邱同胡在龟山会合,设立指挥部,将山头庙内神帐撕作旗帜,悬挂于山顶,与黄鹤楼上十八星旗相辉映。时湖广总督瑞澂和统制张彪乘楚材舰向龟山方向驶来,邱亲自指挥炮手王子卿、左福斋发炮轰击,楚材舰连中数炮,即向长江下游青山方向逃窜。汉阳光复后,亲自组织汉阳军政府。武昌起义胜利后,汉阳起义军扩编为第一协,邱任副参谋长,后去职。

民国二年(1913年),讨袁军兴起,邱任汉阳方面的指挥官。民国五年,以湖北护国军司令的名义在汉口活动,后在日租界被捕,经同乡刘公营救,得免于难。民国七至九年,邱曾代表靖国军赴上海谒见孙中山。北伐时任别动师师长。民国十七年以后隐退,不闻政事,后居甘肃兰州。1961年,代表甘肃辛亥革命老人赴北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并与湖北代表熊秉坤、温楚珩、李白贞等合影留念。1966年,逝世于甘肃兰州。著有《阳夏光复史略》。

胡玉珍

胡玉珍(1890—1915)号聘三,河南邓县人。16岁投清军湖北新军四十二标一营为列兵。清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振武学社,次年入文学社,被推为四十二标(驻汉阳、汉口)副代表。宣统三年10月11日晚八时半鸣枪举义,光复汉阳。清军攻汉阳时,他任民军参谋。汉阳失陷后随季雨霖北伐。在山东等地参加反对袁世凯斗争,事败后赴上海。后被袁世凯勾结英租界巡捕房将其逮捕,不久病死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