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位于武昌伏虎山西南麓,为武昌著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相传东汉末年,蜀将关羽驻兵于此,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时因泉建寺,名“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卓刀泉深约三丈,泉水淡碧,冬暖夏冽,味如甘澧。据传饮之可以疗疾。明初,楚昭王朱桢游此,饮泉水,称其甘美可口。于是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3字刻于石井栏上。
卓刀泉北临东湖,东倚伏虎山,处于武昌古驿道隘口。太平天国时,寺庙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据寺内石碑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曾经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在庙周围栽种1000多株松柏,松柏之中间植桃李,以象征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现今建筑大致为1916年重修。山门上额书“卓刀泉”3字。进山门后为1四合院式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桃园阁,供刘(备)、关(羽)、张(飞)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50年代初期,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庙内塑像、陈列被毁,大殿曾作骨灰堂。1988年恢复为寺庙。现存建筑有泉井,井栏上“卓刀泉”3字清晰可见。大殿、禅堂、客堂等框架完好,山门背面墙上嵌有《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庙前泉水淙淙,庙周古木森森,宁静而幽深。1959年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