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称谚语为“俗话”、“俗语”。其属性涉及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语言简炼、含义深刻,且通俗易懂,男女老幼均喜欢用。谚语产生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其中既有历史的遗训和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思想的结晶,也有不同社会习俗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谚语中有的已失去了原来的实际意义或已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则不断地修改或增添新的属性,还有许多产生于现代的新谚语。这些谚语中,许多都具有教育借鉴的价值和作用。现择部分河南民间谚语志之如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报娘恩。
山高遮不住太阳,儿大压不住爹娘。
老子偷花移果,儿子杀人放火。
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海样深。
青油炒韭菜,各人妻子各人爱。
夫妻没有隔夜仇。
吃得好,穿得好,不如两口白头老。
一辈好媳妇,三辈好子孙。
一个女婿半拉儿。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浪子回头金不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梁不正下梁歪。
远亲不如近邻。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三年不吸烟,省个大老犍。
吃饭穿衣量家当。
作事要实在,言语要谨慎。
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说人长,道人短,不知自己也枉然。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物降一物,蛤蟆降癞肚。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没事常想有事时,有钱须思无钱时。
一人不过二人智。
自己夸不如人家夸。
救人要救活,救火要扑灭。
是非自有公论。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不读那家书,不识那家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做到老,学到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笨鸟先飞。
心坚石也穿。
勤有功,戏无益。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
艺不压身。
人儿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登高山,不显平地。
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家问忌。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
心急不能吃热豆腐。
要无闷,安三份,要无愁,莫妄求。
沾小便宜吃大亏。
疑心生暗鬼。
有钢往刃上使,有理往明处拿。
前车复,后车鉴。
不贪意外财,勿饮过量酒。
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
火无终日旺,花无百日红。
木匠手里无弃物。
看花容易绣花难。
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
好瓦难垒不透风的墙。
不怕千着会,只怕一招熟。
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买卖不成仁义在。
公平交易,两合人心。
一分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有钱不买半年闲。
强将手下无弱兵。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快刀斩乱麻。
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见苗三分收。
有话说出口来,有谷碾出米来。
宁叫蚕老叶不尽,莫使叶尽老了蚕。
勤纺花,多喂蚕,四十五天捞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