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结婚传统礼俗

renwen 提交于 周五, 2022/09/02 - 21:39

打醋坛后,由两个女迎客上前掀开轿帘,一人把胭脂、香粉涂于新娘脸上。另一人递给新娘一花瓶,取“平安”之意。有的为捉弄新娘,就把油抹在新娘脸上,叫“添俊”;方城、沁阳等地男家还要赠新娘下轿礼,同时新郎需到轿前向新娘施礼,新娘婆母也将织布机杼和自己的红嫁衣递给轿上的新媳妇,并念:“家要富,婆递杼。家要好,婆递袄”。以祝新娘继承婆婆勤俭持家的传统,可谓用心良苦。

50年代初期,乡村迎亲仍沿旧习。6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迎亲仪式渐被革除,许多仪礼也因时因地发生了变异。

新娘下轿后,在人搀扶下沿着铺有红毡或苇席的地上前行。这时新郎兄长用五谷杂粮或麸皮杂以寸许长的谷草节和花生、红枣、铜钱向新娘头上撒去,叫“撒草料”、“撒盖头”、“撒喜钱”。在沁阳部分地区,要由公爹撒草料。撒草料者边撒边唱《撒草料歌》:“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围观者争相抢糖果和铜钱,以抢到手为吉利。抢到铜钱者,多将此钱缀于自家幼儿衣帽上用来“免灾”。七八十年代,撒草料之俗仍存。在城镇,人们以为麸皮谷草不卫生,就以彩色纸屑代之。

新娘进家门的路上多设置一马鞍和盛(shéng)子(民间织布机上的经轴)。新娘必须迈过马鞍和盛子,俗称“骑马过盛”。周口一带,新娘还要迈过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据说可避讳驱邪。60年代始此俗渐衰。

新郎家院中设有天地桌,新人行至天地桌前,要在乐曲声中举行拜堂仪式,又叫“拜天地”。天地桌上置一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者将此钱掏出取吉利。斗中插一柏枝,枝上缀铜钱,叫“摇钱树”。斗旁放一秤、一镜、织布机杼、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居右,新娘居左,并肩立于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由搀客扶新娘入洞房。民间以为男女只有拜过天地后才能算正式夫妻,所以非常重视此礼。若新郎婚日因故不能拜天地,就使其姐妹抱只公鸡代替。在林县,对新婚夫妇属相相妨者,拜天地时则要用被子将二人隔开,称“隔山拜天地”。渑池拜天地时,新郎要先揭掉新娘的蒙头布,用脚在地上踏三下,以示夫权之威。光山拜天地前,女送客不能入新郎村庄,要待在村外等待新人拜过天地后,才被迎入家中。

50年代后,民间大部分地区天地桌上已不设斗、秤等物,只在桌子后墙壁上贴毛泽东主席画像一张,并改“一拜天地”为“向毛主席鞠躬”。近年城镇公职人员拜堂,有的将“向领袖鞠躬”改为“向单位领导鞠躬”。

拜堂后,新人入洞房。这时看热闹的儿童争相撕扯新房窗户上的红纸。相传扯窗纸者可不患红眼病。方城一带新娘入洞房时,还要有一人手执米筐向新娘头上撒米,一边撒一边唱“撒米歌”,歌词灵活风趣,多是随时随地而变的祝福语。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要行“坐帐礼”,即并肩坐在预先指定的位置上。虞城一带坐帐的位置多为阴阳先生指定。洞房小者,坐帐则在院中用席或秫秸箔事先搭一帐围。坐帐时,新人双双先向床行四礼,叫“拜床”。50年代以后,行坐帐礼者多在一长凳或床上进行。坐帐后,新娘更衣梳妆。新郎嫂嫂要给新娘梳头,梳头时嫂嫂常借机打趣新娘,边梳头边念诙谐幽默的《上头歌》以打趣新娘,歌曰:“一木梳,二木梳,寻个女婿卖红薯。一篦子,二篦子,寻个女婿是戏子,梳梳鬓尖,女婿做官儿”。梳头后,新郎的妹妹端来一盆洗脸水,水内放有用红线缠绕的皂角、花生、红枣各两个,铜钱12枚,让新娘用指甲蘸水象征性地洗洗脸,并拿出在娘家早已备好的红封酬谢小姑与上头人。柘城一带,看热闹的常在这时将新娘的嫁鞋脱掉,隔梁外扔,然后视其鞋口落地情形预测新娘的生育。相传鞋口朝上先生男,反之生女。若一鞋朝上一鞋朝下,则预示将来儿女一般多。方城博望一带闹房人常将新娘绣鞋带回家中埋入粮囤,据说能年年有余。

拜天地之后,设宴款待来客。宴间女家来客要以“红封”赠给厨师和端盘的表示酬谢,俗称“下厨礼”。男家则要对“女送客”和送嫁妆的人赠红封。宴毕,送客由陪客相陪会见新娘的公婆,双方互相问侯,说些客套话,并商定新娘回门事宜等,然后告辞,男家主人和陪客簇拥欢送。午后新娘要给公婆及众亲友行礼,凡受礼者都要给礼钱,称“叩头钱”或“拜钱”。街坊邻舍中与新郎父母同辈份者趁前来道喜之际,用煤或油墨在公婆脸上任意涂抹,以表庆贺,叫“抹花脸”。旧时婚宴日,有丐帮赶喜事之俗。乞丐们侦得某家办喜事,就成帮结伙,带一挂鞭炮和包有少量现金的红封子前往贺喜。主家接礼封不能当面拆看,并须以礼相待,并在大门口安座,让厨师为他们单独办一桌酒席。就餐时,丐帮头目坐首席,头目吃那样菜,其他乞丐也吃那样菜。但席中的一碗红烧肉不准食用。若喝完第一壶酒,第二壶酒不准喝,餐毕,所留红烧肉并一壶酒均由头目带回自用。临走时,主家须付给加倍的封子钱和烟,才欣然而去。倘若主家招待不周,丐帮将闹得喜事不宁。

婚日下午,新娘要到厨房用刀切已擀好的面条,俗称“下厨”。下厨是试验新娘烹调技艺与聪明才智的一种习俗。下厨时,常有邻居妇女簇拥观看。新郎嫂嫂事先常把已擀好的面片中,故意夹进一根筷子或厚纸叠起,让新娘切。新娘若在婚前已知此俗,切面条前,就先把面片抖开再叠起来切,趁机检查面中有无异物,便能赢得看者的赞誉。否则,会逗笑出丑。

晚饭时,新娘喝“子孙汤”,子孙汤又叫“喜汤”,在河南各地,子孙汤的制作方法不一,有放有红枣的面疙瘩汤;有面条或荷包蛋汤等。喝子孙汤是新娘入洞房后的一种饮食礼俗。饮此汤时,新娘略啜一口后,端汤者问“生不生”,新娘要答“生”,然后便将汤连碗筷扣于新娘床下。在豫南光山、商城等地,喝罢子孙汤,还要用鸡作一碗“凤汤”,让新娘夹一块汤中的鸡肉掷于床下,据说是喂虎狼鬼怪,用来保证日后生育子女能顺利养活。

晚饭后,新郎妹妹或嫂嫂要给新房送灯。送灯人要口念祝福词。接着便行“入洞房礼”,此礼花样甚多。偃师邙岭一带,称作“送房”。白天新郎陪新娘入洞房后,在人们逗新娘时,新郎多趁机溜出。晚上新郎不好意思自己直接到洞房去,故有“送房”之举。送房仍由嫂嫂主持。送房时,新郎要身穿礼服,端坐父母房中,送房嫂嫂在闹房人簇拥之下,让新娘手持一条红绸子去“请”新郎。新娘走到新郎身旁说道:“美好姻缘一线牵,今日和哥结良缘,请哥同妹入洞房,白头偕老心不变”。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绸子的另一头递给新郎,新郎站起双手接过绸子,回道:“接过红绸心喜欢,谢谢妹妹来接俺,今日挽了同心结,谁若变心天地鉴”。两人话语羞涩,众人嬉闹逗笑。然后新娘手牵红绸一头在前,新郎手拉红绸一头在后,在送房嫂嫂的带领下,走出父母之房。及至门口过门槛时,似乎生活中遇到了障碍,新娘要说:“携郎一同入洞房,门槛挡路把俺挡”,新郎忙答:“妹妹,妹妹,不必慌,哥哥扶妹过门防”。来到院中,闹房者早已将白天宴客的桌椅高高摞起来,谓之“天桥”,要新娘新郎一起通过。上桥时,新娘要说:“哥哥,哥哥,扶扶吧,桥梯不稳要摔叉,只要顺当把桥上,妹给哥哥献枝花。”新郎忙答:“妹妹别说客气话,哥哥妹妹成一家,夫妻相助是正理,咋能叫人来笑话。”在众人的欢笑声中,新郎搀着新娘上了“天桥”。桥顶由两把相背的椅子组成,两人必须搂抱相助而过,否则会出危险。新娘要拉着新郎说:“前进路中有危险,哥哥、哥哥怎么办?不管千难和万险,妹妹绝不把心变。”新郎要坚定地表示:“妹妹说话动哥心,危难别想拆俺们,同心协力翻桥顶,咋能去做窝囊人”。闹房人也故意惊叹“桥顶”之险。新人在羞涩中,经过一阵忸怩,相互搀扶搂抱翻过桥顶。下桥后,主持嫂嫂让一对新人紧握双手大声说道:“夫妻共同度难关,谢谢哥哥(妹妹)帮助俺!”之后,进了洞房。新娘新郎坐在桌边床上。这时端进四盘菜,有热有凉,还有一瓶酒。送房嫂嫂斟上两杯酒,让一对新人对饮,称“饮交杯酒”。也有称“饮交心酒”、“喝团圆酒”等,是古俗合卺礼在民间的延续。饮酒时,新郎新娘相向而立,左手各持杯相碰后,双臂交挽,一起饮下。豫西一带饮交杯酒时,多要新郎在敬新娘酒时先说:“这杯酒是敬你哩,叫你给我生儿育女哩!”然后要新娘回答:“这杯酒敬你哩,叫你给我遮风避雨哩。”50年代以来,饮交杯酒渐成一种闹房习俗,闹房人借机提出种种难题打趣新娘。…

分类标签: 结婚,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