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莲灯,流行于豫西和南阳镇平一带。又称“鱼闹莲”、“对花灯”。此舞起源传说不一,或说起于宋代,是表演一尼姑不满庵中生活,于元宵节不顾佛律,走出庵门到欢乐的人群中诉说庵中凄苦生活,告诫人们且不可再送女儿出家进庵之故事;或说起于清末镇平一带,是当地名人为扭转当地赌博之风所创;或说起于陕县民间关于当地九座莲花山截流为民造福的神话传说。此舞一般为9人,均扮作少女(旧时多为男扮女妆),其中一人执两盏“鱼灯”,其余每人手中各持两盏或四盏“莲花灯”,一同随着音乐,边舞边唱,并踏着碎步、云步、三合步或进退步变换队形如莲花盘、龙摆尾、蛇蜕皮、绞麻花、单展翅等,同时用莲花灯拼出大桥、渔船、花伞等图案。整个舞蹈或用锣鼓唢呐伴奏;或配之以弦乐。所用莲花灯,用竹篾、木料和彩纸扎成,灯内点燃用牛油特制的蜡烛。放置蜡烛的板下装有铁丝簧,起舞时微微颤动,在夜晚,和少女的舞姿相配,似有飘然欲飞之感,今日表演者常用手中之灯摆出各种字样,如“天下太平”、“抗美援朝”、 “安定团结”、“团结奋进”、“计划生育”等。此舞1957年、1981年曾两次选上舞台,参加全省会演。